运 河 鞠 香(续) ——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探源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 李国锋  发布日期:2020-08-07

薪 火 相 传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大运河的逐渐淤塞,运河逐渐失去了往日波光粼粼、帆影片片的繁华景象,其经济大动脉的作用也日渐被海运、铁路所替代,而延续了3000多年的运河两岸酿酒技艺,也因战乱频仍、经营不善逐渐凋敝,虽然生产的白酒仍然物美价廉,但是这一运河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危险。

历史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当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看似“巧合”的结果背后,往往蕴含着奋斗、拼搏的人生哲理。

清末,运河岸边的武城县南屯村以酿酒业闻名,这里聚集着王、于、亢等好几家较大的酒作坊。当地人王汝昌(生于清末民初,卒年不详,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一代传承人)自幼聪明好学,心怀大志,他在当地酒作坊学了几年酿酒后,已经深得真传,但是他还不满足,他的梦想是走出小村,去闯一闯外面的花花世界,尤其是通过老人的口中,他得知了运河两岸酒作坊林立,那醇香甘洌的酒香,神秘繁琐的酿造工艺,无不令他心驰神往。

17岁那年,他背上行囊,拜别父母,只身沿运河北上,到达德州城,并从此开始了他遍访名师、艰苦学习的历程。时间过得很快,转眼7年过去了。7年来,王汝昌夙夜不懈、临池而眠,很快习得诸家名酒酿造方法,他还善于总结和融合,并成为远近闻名的“酒把式”。

大约在民国初年,离家7年的王汝昌思乡心切,加上此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王汝昌终于下决心回到了家乡。

回家后,他被当地几家酒作坊争抢,经过衡量,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其近亲于宝星的于家酒坊。几年后,于家酒作坊就因酿酒质量上乘,逐渐成为当地最大的酒作坊,到上世纪30年代,以于宝星为“酒把式”的于家酒作坊已闻名于当地,成为当地最大的酒作坊。于氏传人于宝星(1899年—1983年)尽得王汝昌真传,遂成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二代传人。

1952年,武城县政府将当地于、王、亢等几家酒作坊整合发展,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古井、古窖池的基础上,于运河岸边——今老城酒厂(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小屯村)处进行公私合营成立“国营武城酒厂”。原于家酒坊“酒把式”马绍星(1929年—1992年)、柴文德、胡廷俊、何玉昌等十余人,一同纳入武城酒厂麾下。

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正式建厂后的武城酒厂一直处于经营不善的境地。她就像一个脚步蹒跚的幼儿,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然而,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种不幸都是灾难,逆境往往是一种爱的祝福,一种成功的暗示与预告。

19753月,酒厂迎来了改写她历史的张子文书记。他请回了迫于生计离开酒厂的马绍星,以马绍星为主组织科研攻关小组,融合罗酒和武城各大酒坊之所长,探索实践出一套五粮清蒸清烧生产工艺。1976年,该工艺生产的“武城大曲”“武城特曲”双双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并迅速受到消费者青睐。当年,酒厂实现销售收入达108.65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从此“武城大曲”、“武城特曲”连年蝉联“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在全省白酒行评中屡拔头筹,开始稳坐山东省质量第一的交椅。

1978年,在“武城特曲”基础上研制生产的高档白酒“古贝春”酒诞生,并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汉民及弟子马雄设计了三角瓶型。自此,武城酒厂的产品系列均以“古贝”注册。“武城大曲”、“武城特曲”更名“古贝大曲”、“古贝特曲”。当年,全国书协主席舒同题写了“古贝春”商标。马绍星作为“古贝春”酒的主要研制者,被指定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舒同先生在1981年题写《古贝春赞》:“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据说单独以诗赞美鲁酒的,除了诗仙李白赞兰陵酒,就属舒同赞古贝春了。

在这首诗中,第一句先摆出兰陵酒(李白曾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第二句点出古贝春的产地武城;第三句写品酒之感受:醇香甘洌,第四句由酒引申到运河文化。全诗由酒进入,由酒文化出门,对酒及酒文化的赞美溢于言表。这首诗一经问世就被广泛传唱,时至今日仍然被武城人民津津乐道。

随着“古贝春”的名声鹊起,武城酒厂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腾飞:上缴利税居全县之首,成为武城县“四大经济支柱”之一。武城酒厂创业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马季带领中央广播艺术说唱团的唐杰忠、李文华、冯巩等来酒厂采风创作并表演,乔羽、臧克家等名流纷纷题词赞誉,武城酒厂一时风光无限。

发 扬 光 大

一项好的传统文化遗产能流传后世已属不易,能发扬光大更是凤毛麟角。这其中诚然有该项文化遗产本身具备的历史、文化、科技、社会价值等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得益于开拓性的领军人物对其发掘、保护和创新,使其适应了时代发展。回溯古贝春发展历史,若没有周晓峰董事长带领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实现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其对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的悉心培养,古贝春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也许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人们尘封的记忆了,该技艺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当我接过奖杯,心中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同时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晓峰告诉笔者,“让鲁酒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光荣使命,也是古贝春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路还很长,但我相信,这一天一定能来到。”

20121月份,古贝春灌装车间创造了单日灌装量超1995年整月,单日销售额超1995年全年的惊人纪录。得知消息,周总欣慰地笑了,脑海中浮现起初掌古贝春帅旗时的艰辛与坎坷。

1996年初,县委决定周晓峰任古贝春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当时,由于受到国家限制性政策的影响和白酒行业白热化的竞争冲击,产品滞销、原料短缺、人心涣散、债台高筑,“古贝春”这个历史名牌在汪洋大海之中奋力挣扎,仍然看不到曙光。

工人走了,要账的来了。吓得有关人员躲在家里不出来:要钱没有,有本事你使去吧。上千名干部职工以不无疑虑的目光盯住这位年轻的“掌门人”,要看看他怎样将粗重的缆绳套在肩上,拉动这艘大船驰入历史新的一页。

周总带着他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征程。他提出解放思想、全方位改革的工作思路。依据有关政策,办理了四千多万元贷款的挂账停息,并且积极盘活资金,清欠欠款上千万元。他积极了解市场,走访客户、掌握信息,制定了“高标准起步、超常规发展、创国优名牌、办大型企业”的既定目标。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周总认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瑰宝,是当代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公司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而是在原有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吸纳各家之长,从原料的选用、粉碎、制曲、到发酵、蒸馏、储存、勾兑严格把关,但是在发酵期等关键环节坚决保持原有工艺特色。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帮助,使该工艺焕发了生机,生产的“五星级古贝春”,填补了山东省无高档浓香型白酒的空白,一经上市就引爆了市场,使古贝春集团当年就扭亏为盈!

借助“五星级”带来的市场效应,公司及时推出兼香型“四星级”和浓香型“三星级”等星级系列和“宝石”系列白酒,不断拓展和巩固市场。同时确立了“一体两翼”式市场发展战略,以运河两岸为轴,辐射发展。至2000年销售收入达1.688亿元,建厂以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企业步入正轨以后,周总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率先加大了低度浓香型白酒的研发力度。2005年春,在五粮液集团承办的“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中,古贝春酒脱颖而出,38度古贝春荣获第一名,52度古贝春荣获第二名!标志着古贝春在低度浓香型白酒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已经形成。当年底,古贝春荣膺“中国驰名商标”。

周总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品牌价值的放大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关键在于有酒文化这个支点。古贝春酒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只有盘活以“酒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资产,让消费者在历史纵深和时空交错中体会古贝春酒文化的力量,唤起内心的共鸣,才能使古贝春以其独特的个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古贝春酒早期的、有纪念意义的遗留物已经很少了。周晓峰通过深入调查挖掘,得知位于公司发祥地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老窖池及老厂的一眼古井和一棵柳树最有史料价值。于是他立即投资安排工匠,加以整修、建栏和挂牌保护。古井是建厂之初酿酒用的水源,那一棵柳树则是建厂之初工人师傅在运河岸边挪来的一棵柳树,如今它已长成一棵大树。据说由于长期的酒香熏陶,早晨其树叶上结的露珠隐隐有一股酒香,被人们称为“醉柳”。如今,以这三处景点为亮点的武城酒厂文化基地(古贝春酒厂旧址)已成为古贝春工业旅游的一部分。2019年被列入武城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完整地保存古贝春的历史资料,2007年,在周总的直接策划下,“古贝春酒文化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馆高三层,展览面积8200平米。酒文化馆集中国酒文化和古贝春酒文化于一体,收集了中国古代大量酒文物和与酒相关的典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其中馆内收集了大量古贝春的早期照片、实物、字画等等,充分展示了古贝春的历史渊源、创业历程、生产工艺、典型人物等。此文化景观可为齐鲁白酒行业的先行力作。

2006年,公司制定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至2012年,公司经营范围涉及白酒、房地产、金融、热电、生物科技等领域,成为山东省白酒领军企业。与此同时,公司企业文化、科研投入阔步前进,逐步建成山水楼阁、绿树成荫的工业旅游园区,目前已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公司高标准科研中心被批准建成全国民营企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拥有包括一名“中国白酒大师”、六名“国家级白酒评委”在内的110多人的科研团队。

周总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战略。为此,他启用马绍星的弟子董福新任生产管理部主任。不善言辞的董福新从小跟随马绍星学习酿酒技术,凭着刻苦好学,他熟练掌握了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精髓,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改良。担任生产部门负责人之后,他在制曲、窖泥、串蒸双轮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古贝春原酒取优率比原来提高了6.1个百分点,古贝春原酒产量比原来提高了0.8个百分点,古贝春原酒理化指标比原来提高了80mg/100ml2003年,“五粮古贝春混蒸混烧跑窖工艺”荣获山东省一轻厅颁发的生产技术优秀质量管理奖。2008年荣获山东省一轻行业管理协会颁发的科学进步二等奖。目前,董福新已被正式指定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代表,其代表群体还有周晓峰、赵殿臣、李宪增、房殿成、高学林、孙传仁等30余人。

“栽好梧桐引凤凰”。对人才的培养不光体现在提拔重用上,更体现在营造“尊师重教”的成长氛围上。

为培养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公司指定专人拜师学艺,并在全厂举办拜师活动,为该工艺的世代传承储备了优秀的青年人才。19987月,张延峰正式拜国家高级酿酒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我公司总酿酒师董福新为师,成为他的开山弟子和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嫡派传人。这个浓眉大眼却又安静沉着的汉子天生就有一颗质朴的心。他来到公司从事酿酒工作24载,凭借好学上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挑起了公司酿酒工作的大梁。对此,董福新很欣慰,他觉得没有对不起师傅马绍星的教导,更没有对不起这个流传千年的生产工艺。

2010630日晚,公司在大礼堂内再次举行“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拜师会”。董福新等三位老师在全体行管人员见证下,收下11位徒弟。

目前,张延峰被评为德州市首席技师、武城县贝州英才,被指定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其传承群体有:周玉庆、马连松、杜新勇、纪洪超、高登基等50多名技艺高超的生产骨干。

科技助力促新生、夯实质量为发展、不惜重金育宝刀。周晓峰相信,做企业不像踢足球,没有中场休息。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他会与全体古贝春人一起,将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