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化文化诗化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中国作协采风团  发布日期:2012-01-02

  金秋十月,高粱红了,玉米黄了,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一派五谷丰登的喜人景象。2011年国庆节长假期间的10月2日,我们一行乘大型轿车向山东德州古贝春酒厂进发。因我事先得知,古贝春酒是用高粱、小麦、玉米、大米等五种粮食酿制成的,便想闻一闻田野里粮食的气息里有没有酒的香气。一路两边都是成熟的庄稼,有的路边还有农民晾晒的玉米,然而透进车窗的都是庄稼成熟的气息,哪里有酒的香气呢!直到走进古贝春酒厂,浓郁的酒香才扑鼻而来。酒的分子是活跃的,密集的,似乎有着无孔不入的热情和能力。我的肺腑里不但溢满了酒香,两个耳孔好像也被酒的香气灌满了。在酒厂看了几个车间,我才对粮食变酒的过程有所了解。把五种粮食粉碎,掺在一起,对上曲子,投进一方方二米深的泥池里发酵。在整整两个月发酵期间,泥池是封闭状态,上面还要覆盖一层厚厚的如棉被一样的稻糠为泥池保温。所谓发酵,就是让粮食在曲子的作用下升温,发烧。从烧得红头胀脸,到大汗淋漓,以至终于招架不住,变得浑身稀软。之后,这些稀软的东西再经过一系列加工,放进蒸馏器里蒸馏,涓涓细流一样的白酒就出来了。我在蒸馏车间品尝到了70多度的酒头,酒头在玻璃杯里甚是清澈,恐怕比山涧里的泉水还透明许多。但半杯酒喝下去,好家伙,滚进喉咙的像一枚小火炭儿一样,肚子里很快热腾起来。这下我明白了,从粮食到酒,必须经过一个化的过程。粮食里虽然含有热量、燃烧、光明、让人的血行加快等酒的元素,但粮食并不等于酒。只有经过提炼、浓缩、液化、升华等复杂的化学程序催生,粮食才会化成酒。

  应当说,酒本身已经是一种文化形态。有人说,酒吗?水嘛!其实这两者不能画等号,酒是文化,水不是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本质的差别。只不过,酒本身的文化形态还是一种物质文化形态,要使酒的文化含量具有两重性或多重性,还需要人类不断赋于酒以精神性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酒的精神文化品第。在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座谈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晓峰的一席话,使我了解到他对古贝春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他认为,我国的白酒种类很多,酒与酒之间不能说没差别,但从物质层面上讲,差别并不是很大,有一些差别,主要差在文化层面上。所以古贝春酒一定要抓住文化不放,把酒文化的文章做足。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古贝春集团公司在文化建设方面步步登高,可谓一步一层楼。我看了颇具规模的古贝春酒文化馆,这个酒文化馆据说是山东省第一家酒文化馆。文化馆以大量精美的文图和由本地出土的酒坛、酒瓶、酒杯等实物,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酿酒的历史,还着重展示了古贝春酒渊源流长的历史演变。我还看了古贝春的诗酒大道,大道两旁数十位与酒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名人塑像卓然在列。他们当中有造酒的祖师杜康,有以豪饮名世的竹林七贤之一刘伶,还有对酒反复咏叹过、并留下著名篇章的唐宋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等等,每一尊塑像都让人驻足仰视,肃然起敬。大道的尽头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石山,此山被命名为酒仙山,山岩上刻有《古贝春赋》,山顶上建有登高远眺的“和谐亭”。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偌大厂区里随便走动,可见每块石头上都刻有诗文,文化真是无处不在。这就不难理解,古贝春工业园区为什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了。

  酒除了在精神性文化方面进行拓展,还有什么上升空间呢?古贝春集团公司在酒的灵魂性文化建设方面也在不懈努力。这次公司邀请京津部分作家、诗人到古贝春采风,就是提升古贝春酒灵魂性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好的文学作品应有四香,即饭香、花香、药香、酒香。饭香,谓之家常;花香,谓之美;药香,谓之疗救;酒香,则谓之灵魂放飞。我个人的体会,喝酒与不喝酒,人的灵魂不在一个层面上。把好酒喝到好处,会物我两忘,有一种灵魂放飞的感觉,所得到的享受是一种灵魂性享受,与高级的艺术享受非常相似。把这种感觉捕捉住,并记述下来,应是一种诗性的表达。

  孟子说过:“所过者化,所存者神。”酒不断酿造,不断变化,化其所存,久而久之,酒就会变成神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