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几回醉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中国作协采风团 发布日期:2012-03-02
我曾参观过几家酒厂,有像茅台那样的顶尖企业,也有小酒作坊,但都没有这次参观山东德州古贝春酒厂联想得多。站在体育馆般大小的发酵车间里,或是在地下酒窖容积一吨的巨大酒瓮间穿行,浓重的酒香渗入你的头发、衣服,同时在你的心肺间搅啊搅啊,量浅的人没多久便有醺醺之意了。
我从16岁开始接触白酒,贵州的酱香型、四川的浓香型和粬香型、安徽、山西的清香型等等。山东酒我只接触过一种芝麻香型的白酒,当年虽有些名气,如今却式微了。这次品尝古贝春酒发现,他们的浓香型古贝春系列酒是与五粮液酒厂合作,确实保持了五粮液的风味,而且价格适中。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的酱香型“国蕴”白酒,口感比茅台酒有力量,酱香浓郁,滋味绵长,对于喜欢酱香型白酒和刺激口感的品酒者,这款酒应该是不错的尝试与选择。
说到白酒,不禁让我想起当年闲来无事,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的岁月,那时候在酒上没少下功夫。后来发现,研究酒,其实是研究人。五千年来生活的本质从未发生变化,因此,酒在中国文化当中扮演角色的本质也从未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细节。所以,既然到古贝春酒厂参观学习,不妨扯一点与酒相关的闲篇儿。
《说文》曰:“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也”。此一句讲得再明白不过,五千年酒文化精髓皆在于此。春秋战国时齐桓公与管仲算是一对有佳话的君臣,也是一对酒友。据说有一天君臣同乐,齐桓公强迫管仲喝酒,管仲却每次都将“爵”中的酒倒掉一半再喝。齐桓公不高兴,管仲便讲了一段名言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言失,言失身弃”,所以,为了不至于丢掉性命,还不如把酒倒掉。其实他们那时候喝的酒都是米酒,如今江南人民还时常饮用,酒精度数比啤酒还低。又一天,齐桓公酒醉得把帽子都丢了,感觉丢脸,三天不上朝。管仲劝曰:这不是当国者可以承受的耻辱,“何不雪之以政”?齐桓公从善如流,开仓放粮给贫民,检察狱政释放轻罪犯。齐国百姓尝到甜头,编了民谣祈祷曰:国君什么时候再丢一次帽子啊!当然了,史书中这种明君贤臣的故事很多,都是写下来教化后人的,但如果从字缝里仔细揣摸,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君臣斗智”,民不聊生的真实意味。
再说点坏事。中国有句成语“酒池肉林”,说的是殷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作长夜饮的故事。史书记载的,中国最放纵,最无所顾忌的酒文化,多半出现在儒学一统天下之前,而且是发生在社会的最顶端——皇帝或诸侯国君身上。这里边有个客观原因,就是当时物产稀少,汉代以前,用粮食酿酒是件很奢侈的事,普通人负担不起。当时肉也极少,国君吃鲜肉的机会也有限,多半只能吃些又咸又酸的肉酱(醯)和干肉(束修)。因此,殷纣王灌一大盆米酒摆在当中,四周挂起百十条干肉,饮酒到黎明,便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无道昏君的恶行。我们今天常说的“酒德”是个褒意词,但它的来源却是“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也就是说,殷纣王那会儿,是以喝得多为“酒德”。
《说文》又曰:“酒,造也,吉凶所起造也”。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个典故中的“青梅煮酒”常被后人误解,以为是将青梅放在酒里煮,其实不对。煮酒是当时的一种酿酒工艺,类似于今天的鲜啤酒,但没有过滤,酒中有米;而青梅则应该很像今天的盐梅,下酒菜而已。至于“论英雄”一说,今天我们在文学艺术界或演艺界常能听到类似的话,不过是管仲所说的“酒入舌出”,对曹操和刘备日后的生活和事业并没有指导意义,其中的隐喻意味是由小说家发现并阐释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想一想,风雪交加的傍晚,曹刘二位有抱负的青年,在寒风中饮着热酒,嚼着盐梅,说着大话,那场景确实与今日同趣。至于说后来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喝的也是这种煮酒。这件事说的是酒才斟上,美髯公出马斩敌将归来,爵中酒仍然温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袁绍在大敌当前,中军帐内居然还在酿造工艺复杂的“鲜啤”,其公子哥儿的本性也就一览无余了。
既然酒是“吉凶所起造也”,那么酒能让人成就大事吗?喝了酒之后成大事的极少,倒是酒后无德者居多,例如京剧中有一出戏叫《摘缨会》,讲的是春秋战国时一员小将酒后乱性,却被智者激励的“励志故事”。但在中国历史上,借酒成就大事的例子不少,最著名的当属“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当年赵匡胤被一班弟兄半真半假地搞了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柴氏江山。但让他心中惴惴不安的,仍然是这班手握重兵的弟兄,说不定哪天再搞一场兵变,他的江山也就换姓了。于是,老赵便摆了一桌酒席,席上狂饮大哭,坦白心迹,劝弟兄们放弃兵权,接受他赏赐的田宅钱帛,回乡做富家翁。这种小机巧的权谋,日本人最为欣赏,但引入日本之后,却变成了日本战国时“下克上”的乱局。当然了,老药方有时也能治新病,近年来有些民营大公司内部,也不时会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既然是从山东古贝春酒扯出的这个话头,那么不妨说些与山东有关的“酒话”。山东的“酒话”最著名的不是来源于历史,而是来源于小说《水浒传》和评书《隋唐演义》。“贾家楼三十六友结拜”是在秦琼母亲的寿宴上,想必是众兄弟酒酣耳热,一时兴起结为兄弟,从此便开始了隋末唐初的乱局。而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是在狂饮十八碗烈酒之后的壮举。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史学界有一个备受争议,至今没有定论的观点认为,蒸馏酒技术在宋代已经传入中国。蒸馏酒,在欧洲是从葡萄酒中蒸馏出来的白兰地,在中国则是白酒。当年,我一直怀疑武松在景阳岗下喝的那种号称“三碗不过岗”酒,有可能是白酒。但后来研究酒器时发现,随着中国酒的酒精度数越来越高,饮酒的器皿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于是,“三碗不过岗”的自然不会是白酒,也不会是米酒,而应该是类似于今日“状元红”之类的黄酒,因此,武松才能喝得下十八“碗”。
东拉西扯说了这些“酒话”,只为一件事,就是祝愿山东德州古贝春酒厂兴盛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