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话文人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行管办 发布日期:2012-04-04
酒是个好东西,尽管它的产生有些偶然,但这并不能阻止它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酒的两面性其实是人的两面性在作怪,古代嗜酒如命,荒废国政的帝王不在少数,因酒的激发而写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名篇佳作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说到文人与酒的关系,那就如同剑客遇到宝剑,科学家发现新物质一般,眼睛是会放光的。酒与文人从来都是相得益彰,酒因文人而更加出名,而文人更因酒的存在找到情感的寄托之处。
屈原的酒量并不很大,但生在那个时代,又遇到一个并不圣明的君王,那是他的不幸,同时也是后代文人的幸运。他抱负无法施展,也只能“醉眼”看天下,但这并非他的醉,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无奈与悲凉。现在我们仿佛还能够看到他仗剑立于寒风之中,手中握着盛满酒的葫芦在边走边喝,还唱着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下面要说的这位,虽非什么酒仙,但他可是终身离不开酒,他就是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他对酒的专情可谓无人能及。据史料记载,刘伶因常年过度饮酒身体大不如前,其妻将酒都藏了起来,不许他再碰酒,刘伶百般讨好未见成效,于是对他的妻子说,愿意戒酒但是要在神像前立下誓言,在神前发誓当然要隆重些,有酒有肉供奉才行,其妻一听他要戒酒就答应了,谁知酒刚摆好,就被刘伶一把拿过来咕咚咕咚喝了起来,一边喝一边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可见刘伶对酒的热爱有多深。
再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但好多人都提议换做酒仙更适合。李白斗酒诗百篇早已家喻户晓,他的诗里也大多含有酒气,但这些酒气又各有各的不同,有豪饮的,有轻酌的,这都为他的诗里藏了许多妙处。更难得的是酒渗在诗里,诗中混含酒的味道,但却完全看不出是醉汉写的,可这其中蕴含的那份豪情又因有酒气的帮衬而增添了许多。酒气冲天自吟诗,哪管王侯与神仙。酒可是这位大诗人创作的一大法宝,没了酒,怎能激发他那源源不断的灵感,没有酒怎会给他足够的勇气,让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没有酒也不会让他将埋在心里的三千烦恼语痛快淋漓地吐出来,那我们可能也会因此而少了许多的名篇佳作。
酒在文人的世界里总是最亲切的,在诗人的笔下,酒早已化作千古名句。酒的发源地在中国,但这并不能阻止它成为世界的宠儿,尤其是文人,在其他国家文人与酒也多是分不开的。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在正式写文章之前都要浅酌一杯,让心情舒畅了之后方可下笔,哲学家罗素也很会品酒,能够将酒的等级与年份说得清清楚楚。
酒不单单能激发文人的灵感,据说还能提高一个人的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气质,腹中有酒诗自来。毛主席也爱喝上一口,酒后还经常不自觉地就吟上一首。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进步,酒的质量也不断提升,现在的文人雅士更有了口福,若是李白到了现在,来到我们武城,喝上一杯古贝春,他定然会狂饮之后,挥毫泼墨写下更为豪气、更为恢弘的佳句来展现他无穷的才华与魅力。
都说酒后吐真言,在文人那里酒后真言变真情,喝酒有豪饮与浅酌,文章亦是如此,豪放与婉约这些都可以将酒的味道包含进去,辛弃疾酒后会吟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李清照酒后则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杯酒,一段情,文人的酒好似总是不那么一般,弯弯曲曲却总是表达出许许多多别人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情感。
酒是文人生活的调味品,更是文人创作的兴奋剂。文人们爱酒、饮酒、写酒,其实是他们爱生活,爱品味生活,爱抒写生活。无论欢乐、忧愁,他们都可以将情感寄托于酒中。高兴时开怀畅饮,忧伤时浅酌低唱,美酒的芬芳总是能够给他们的生活添上更多的味道,生活的美酒也总是能够充满他们人生的全部。文人的才华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传播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