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经”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3-01-02

  中国十三亿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怎样吃出健康、喝出长寿,怎样科学地饮食,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不妨来研究借鉴孔子的“饮食经”,这对我们的饮食健康是很有教益的。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并且,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而其中的“恶食”与我们现代营养学中“食不厌杂”的科学配食、平衡配食的理论是相一致的。孔子还明确提出了“肉虽多,不能胜食。”意思是说肉类食品虽然很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也就是说,只有合理搭配主副食品,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俗话说:“食要八分饱,到老肠胃好”、“吃饭留一口,能活九十九”。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饱食,特别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现象,不利于身心健康。孔子提出的“食无求饱”也正体现了“节食益寿”的饮食观念。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丰富,而且那时候的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所以,孔子的饱食观是很有代表性的。明代的张岱在他的《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后来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俸碌是“六万斗谷子”,这在当时是非常富裕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级白领阶层的待遇,但是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了而奢侈,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也;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意思是讲究之至。有这样一个故事,据《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我们都知道,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所以孔子苦得缩着头吃,一直吃了三年才习惯。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吃这么苦的菖蒲呢?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恐怕并不完全是着眼于“味道好”,而是更看重营养和养生。

  在饮食卫生方面,孔子还讲究“八不食”的观念。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这意思是说粮食陈旧了或是变味了,鱼和肉腐败变质了,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是新鲜蔬菜,不吃。肉切得不合规矩,不吃。调料(酱)放得不当(太淡或太咸),不吃。从市场小摊上买来的酒(怕是假酒)和肉(不卫生),不吃(喝)。其实,孔夫子的这些不吃都与现代饮食卫生学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人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饮酒爱好者,一个大酒徒,他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论语》中就记有“唯酒无量,不及乱”的句子,意思是说饮酒不限量,但不至于喝醉。孔子还说:“有病则饮酒食肉”这是一句充满养生哲理的话,他不是叫人常带着病去喝酒,更不是让人们在生病时以多吃肉多喝酒来治病,而是说,一个人如果连吃肉喝酒的功能都没有了,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很重了,需抓紧治疗。《论语•子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事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了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能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酒虽是好东西,适量有益,多饮则伤身,孔子的这些观点已经被古今医学及大量事实所证明。

  孔子不仅对吃喝很有讲究,而且还非常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他反对在饭桌上就餐时,拿筷子在菜盘里乱翻乱挑,旁若无人地大嚼大吃,边吃边说,唾沫星子乱喷。比如他说的“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就是饮食卫生方面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因为,人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人们在这时候高谈阔论,放声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食物就容易误入气管或鼻腔内,而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那鱼刺、碎骨、豆粒之类的食品一旦误入气管,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常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我想其原理即在于此。当然,现代社会生活是快节奏的,很多业务洽谈和礼仪接待,离不开酒席,这种场合不让说话怎么行?情况有变,场合不同,只要我们加以注意就是了,千万别“因噎废食”而造成酒场上的尴尬局面,影响了业务洽谈和联谊交友。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意自己的食物,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食材和做法、吃法能研究得如此透彻,所谓“民以食为天”大抵如此。

  孔子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人,有资料称,那时候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左右,而孔子却活到七十三岁的高龄,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高寿”了,我想,孔子的“饮食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应该是其长寿的奥秘之一,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研究、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