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2-02
想讲讲我与通讯设备的故事,就选了这个题目,思绪也不由得转移到了冯小刚的电影上去了,我的故事与《手机》中的故事无任何瓜葛,但也正因为无意看到电视上重播了这部电影激发起我对于手机这个话题的思索,当然思索的重心还是回忆,回忆我与手机相伴而行的过往岁月,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美丽社会变迁。
那天,带儿子在楼下玩,竟遇到了老家的五奶奶,寒暄一阵后,她要着急回家了,临行时便问我:“四丫头,给家捎信儿不?”
听到这话,我一愣,一时竟不知道如何作答,好久没听到过这句话了,现在听来也还倍感亲切。小时候,常常有左邻右舍来到我家,就为传达亲朋好友捎来的“信儿”,我也因口齿伶俐,没少替父母去街坊四邻那儿传达捎来的“信儿”。“捎信儿不?”一度成为农村百姓分别时最暖心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更是百姓之间最实用和最广泛的交流方式。在电影《手机》中,节目导播费墨的婚外情,就因为这通讯的便捷而被发觉。冯小刚用其固有的幽默这样诠释了手机的危害:“还是农业社会好呀,交通啊,通讯啊,都不发达。那时候,进京赶考,几年不回,当你回来的时候,说啥子都是成立的。”说这话后,费墨无奈地凝视着手机,喃喃自语道:“近啊,真近啊!”空间的隔阂,曾经使得彼此之间相隔得很远,却总能用最简单的沟通方式让彼此的心连得很近;但有了手机后,即使相隔万里也仿佛彼此就在眼前,而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呢,却被隔膜得越来越远。听这句“捎信儿不?”还能证明在那个通讯落后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心曾贴得那样近过。
电影的开头,是严守一用自行车带表嫂去镇里打电话,那种排队打电话的场景我没有见过,但那种带摇把的电话我却亲眼见过,我小的时候,在村大队部的办公室就有这么一部,当时那个大队部仿佛还遗留着十年浩劫的很多印记,阴森恐怖得像个衙门。那里有刺人耳朵的高音喇叭,有随处可见的红五星,有未曾清除干净的标语。但孩子们稀罕的还是那部电话,黑漆漆的电话机被一块红绸布盖着,但隐隐约约还能露出一部分。我没有见这电话机响过,却亲见当时的村长用过,村长可劲地转动摇把,而后扯着脖子一番喊叫。不大一会儿,离村二十多里的镇上的警察就来了。那次是一个流窜偷牲口的外地人被村民抓住了,小偷被带走了,乡亲们欢呼雀跃。但我们可是真真地惧怕了这能把警察和手铐招来的电话机,我仿佛看到村长的大喊倏一下就爬上电线杆,顺着伸向远方的电话线飞也似地就蹿了出去。至于那摇把电话的原理,我是在上初中时学过物理后才懂得的。
我刚学会写信那阵子,一时技痒总想写封信炫耀炫耀,我写过很多信,给同学的、老师的、朋友的、长辈的,但也终因无钱买信封邮票而不了了之了。上学回家的路口,常有一帮老头儿老太太聚到一起晒太阳。其中有位老爷子很受孩子们喜欢,他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往后梳着,穿着板正的蓝色中山装,手里叮当叮当转动着一对铁球儿,另外一个手里会攥着一沓外边寄回村里的信件。每次放学路过,他的身边会被孩子们围住,打听是否有自家的信件,若无自家的,离自家近的街坊四邻我们也乐意给人家带回去。那时候,二爷远居东北,总会时不时地给老家写信,我自然成为孩子们羡慕的对象,我会高兴地举起那封信一路跑回家,就像是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我识字不多,但也能大体把信里所写的内容念出来。随后,父亲会去找村里识字的会计,由其口述给二爷回信。当我真能写信的时候,父亲不再去找会计了,都是由我代笔的。那时候,我还很好奇,这信是如何像长了翅膀似地飞到千里之外二爷家中的,从两个邮戳的时间差中我懂得了在那个时代,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若用信件传达,也得要花费数天时间。但在中国几千年,书信这种沟通方式,却保存了一如往昔的炽烈情感,毫无褪色。“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作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忍悲为汝言之……。”林觉民烈士这篇《与妻书》是我所读过的最凄美、最催人泪下的书信。学这篇文言文时,对爱情尚是懵懂的我们,却被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感染哭得一塌糊涂。
上高二那年,也就是一九九九年吧,电话开始在农村普及了,家里装上了电话,当时学校校园已经有了IC电话卡机。高考结束后,班主任告之我们不必来学校看录取榜了,随后把查询成绩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我们,说只需在家拨这个查询电话就可以。几千年学子录取与否看榜的历史也就此终结了,那这“金榜题名”也便徒有其名了。我清楚地记得接到千里之外二爷打来电话时的感觉,那或也是我所听到的最远的声音,也是我的声音第一次能传得那么远。那感觉和《手机》中的严守一是一样的,激动得很啊。
丈夫最近一直关注苹果公司推出的新品手机iphone5,时常上网关注其价格是否降低了。这高达数千元的手机,据说在中国销售得很好,在感叹中国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对手机在中国百姓间的普及感到震惊。当中国电信几年前进入世界前五百强企业时,可以想象在泱泱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手机能够普及对通讯市场所带来的巨大促进。二○○一年,上大学时,一个家境富裕的同学带去了一部TCL的翻盖手机,这部由韩国美女金喜善所代言的手机在当时绝对是稀罕之物。大学的四年,像是中国手机数量飞速增长的四年,也是手机型号品种日新月异的一段时期,没过几年,班里的学生几乎都用上手机了,毕业时的工作自荐信上也写上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或许是贫困导致了父母的保守思想,或许更是他们的保守思想导致了家庭的贫穷,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村老百姓,一直生活在贫穷的阴影中,干所有的事儿都战战兢兢的。我上大学那会儿,姐弟们都长大工作了,家里的条件已大有改善了,但凡是牵扯到花钱的事儿,父母强烈的抵制情绪还是牢牢存在着的。一年寒假时,已上班几年的弟弟瞒着父母买了部手机,到底还是让他们发现了。父亲把弟弟狠狠骂了一顿,其理由还是花这么多钱买手机有什么用?他们认为弟弟一无生意,无需与别人联系,二是有了手机,弟弟会没事跟他那帮朋友闲聊天,浪费话费,三是人活一世要低调踏实,不能得瑟翘尾巴上天。这倒让我想起《手机》中范伟扮演的砖头哥,邻居打手机请他帮忙杀猪,他断然拒绝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小子见我买手机,他也买了一个,他北京也没人呀?”当初我们买手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对我们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我有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时,已是我上班一年后,就那样一部现在看来廉价得很的手机,曾让我兴奋了那么长时间。就那部手机,伴着我度过了东北孤寂的求职生活,让我恐惧的内心感觉到家还与我连着。也是那部手机,伴我从东北回到了家乡,结识了我的丈夫,我们用它争吵过,温情过,也被我生气狠狠地摔坏过……后来,陆续换过几部手机,却再也难有以前的兴奋,手机已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就像冬天出门别忘记带上手套一样。
如今在公司,每天用手机打过的电话数不胜数,每天接到的电话也不计其数。有这么一段话凡是古贝春人都耳熟能详:“您好,古贝春酒业欢迎您的致电,古贝春酒,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历史文化名酒,38度浓香型白酒全国评比第一名……”,没错这就是公司设定的手机彩铃。这给予了每个想了解古贝春、接触古贝春人的朋友最美好的问候。正是这便捷的通讯让我们古贝春酒为众多国人所熟知,也正是这发达的通讯方式,让我们能广交天下朋友,奠定了公司日益发展的基础。
我总觉得回忆往事的美好馥郁一如陈酿的古贝春酒,能从略带苦涩的甘洌中,品出浓浓的回香。我们一切的辛酸过往,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成为对称现在幸福的背景,就像我所经历的几十年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的巨大改变,哪怕浓缩于一部小小的手机,让我窥见的是那样无可阻拦的迅猛发展,也正是这样,让我们倍感今天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