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与衰的春晚相声和小品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3-02-02
蛇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很想说点春晚的话题,尤其想说点有关春晚的相声和小品的话题。
去年,也就是龙年的除夕夜,同往年一样还不到晚八时,我们就在自家的客厅里摆好丰盛的夜宴,我和老伴扶八十五岁的老母亲坐在电视机前,边品古贝春美酒,边欣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了除夕的重要内容。因为看春晚就如同吃年夜饭一样,已经成了中国人近三十年来的传统习惯,就算你内心里不愿意看,但到时候你还是会按时守坐在电视机前的。
三十年以来,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捧红了众多的明星、大腕。而伴随着春晚的成长,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也逐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并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专门适应于晚会和电视播出的艺术表现形式。
龙年的春晚上,冯巩仍然不厌其烦地冲观众高喊“想死你们了”,黄宏仍然亮着大嗓门实诚地犯傻,郭冬临仍然一脸无辜地打岔,蔡明仍然在少女和大妈的声音、身段的转换中展示着自己的喜剧天赋……这些被观众称之为“春晚钉子户”的小品演员,有的已经二十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尽管龙年春晚的导演在演出阵容上煞费苦心地玩起了“排列组合”,可是作为央视春晚多年来的第一主角,相声小品从数量到质量还是在龙年的春晚创下了历史新低。
央视春晚三十年,有人说春晚历史上第一个小品的出现,是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也有人说是后来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但是因马季先生已逝世五年,陈佩斯、朱时茂也因种种原因没有重现龙年春晚,就连稳居央视春晚舞台二十一年之久的“小品王”赵本山,也因为“健康问题”而第一次缺席。
和鼎盛时期的春晚一次演出十六个语言类节目相比,龙年的七个节目缩水了一半还多。相声小品,这个曾经给亿万观众带来无数笑声的艺术门类,是否已走到了要抢救保护的境地?据说,蛇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将增至九个,从来没有上过春晚的郭德纲,将同搭档于谦露面春晚。
三十年来,相声和小品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全家人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相声小品,是很多家庭温馨感人的一幕。可龙年春晚的相声小品着实让人失望,难怪我的老母亲看了不到一半,说“一点也没看头”就回房休息了。我和老伴虽然坚持看完了所有节目,但也是边看边打瞌睡,在“一阵清醒,一阵迷糊”之中坚持下来的。
有人说:“从一九八四年到现在,相声小品的时代早该过去了。这如同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有起就有落,有高潮就有低潮。”对于如今的春晚相声小品屡屡不尽人意,陈佩斯直言不讳尽管观众对于他们重返小品舞台呼声颇高,但自己无意于此,也耗不起。潘长江也直言现在小品的发展平台非常窄,演员要想靠这碗饭活下去基本是不可能的。凭小品扬名立万的赵本山,这些年的进账也基本是靠他的系列电视剧和刘老根大舞台,每年央视春晚上的小品不过是他保持人气和提携徒弟的“公益行动”罢了。最后,就连龙年和今年春晚的总导演哈文女士也说:“小品已经没有了市场……”
所以,有许多的网友质疑,说即便赵本山参加蛇年春晚,小品节目也不一定精彩。因为前年的《捐助》和去年的《同桌的你》,已经充分证实赵本山先生已经基本告别了小品创作的黄金时代,“笑料”越来越少,“可笑度”也越来越低,大家记忆中的赵本山、宋丹丹扮演的黑土、白云创造的“爆笑”场景已经难以再现了,相声小品的题材单一,形式雷同,内容低俗等问题也不断地出现,还有师徒搭档的模式,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相声小品舞台新鲜血液的输送,从而加速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你太有才了”,“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几乎在每一届央视春晚过后,一些小品里面的台词都会成为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挂在嘴边的“流行语”,类似《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虎口遐想》等优秀相声段子也是让世人在捧腹之中受到精神的启迪。但是龙年的春晚不但没有引领潮流,反而作品里的不少笑料都让人觉得有似曾相识之感,象蔡明演的小品《天网恢恢》中的“拿扫帚的不一定是清洁工,也可能是哈利•波特”,这样的句式对网友们来说早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相声小品真的没市场了吗?笔者认为相声小品作品的不给力,一直困扰着这些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相声小品的逐渐衰弱和边缘化。但“相声小品有没有市场”,最终还得取决于是否得到观众的青睐。
凤凰网做了一个调查显示,53.7%的网友反对哈文导演“相声小品没市场”的观点,认为还是相声小品最受期待。2012年最受期待的节目中,更是有62.9%的网民将信任票投给了相声小品。这样看来,语言类节目并不是没有了市场,而是现在普遍缺乏创新,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需要另谋出路。
有相当一大部分观众认为,相声小品不是没有市场,只是写相声小品的人越来越少了,深层的东西越来越缺乏,很多引人发笑的东西也越来越登不上台面。还有一个方面,则是人们对相声小品的要求提高了,而相声小品的创作团队又没有跟上人们的需求变化,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前的热点。
现在是把日子过成段子的微时代,网络笑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直接导致了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笑点普遍提高了。难怪哈文导演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段子、笑话又这么多,大家已经不再靠春晚这个平台获取这类东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荒谬的事情也很可笑,这就使观众的期待值和相声小品的水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
相声小品的成功,说到底主要取决于创作和表演的水平高低。当初在舞台上风光无限的相声小品,实际上也正是得益于在机遇面前厚积薄发的写作者以及当时已经在其它舞台上“准备”了多年的表演者们,双方在创作中的珠联璧合,造就了相声小品曾经的辉煌。而如今,相 声小品所面临的瓶颈,更是来自二者的“青黄不接”,还有由于创作本身所出现的浮躁。
真正的幽默,理应来自思想的芬芳。没有生活的积淀,真诚的反思,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光是靠语言和对白的俏皮话“包袱”或是耍一下小机灵,那是撑不起作品、抓不住观众的。著名小品演员黄宏就说过:“要想再靠出洋相来博得笑声,那就太愚蠢了。”因此,只有相声小品的作者和演员摆正了创作和演出的心态,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萃取和展现出艺术的神奇。
我从内心里企盼,但愿蛇年的除夕夜,别再让我们喝着优质的古贝春美酒,而去面对春晚上既无创新又无笑料的相声小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