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才是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3-03-02

  华夏文明五千年,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更是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可以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众多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当中,雷锋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三月五日是雷锋同志因公牺牲五十一周年,人们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纪念他。

  我们纪念雷锋,不仅要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还要把他的精神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跟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精神、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一样,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条条奔流跳跃的小溪,在时间记忆的长河里汇聚成我们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的学雷锋运动,普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深远。它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深刻的记忆……

  还记得,那个年代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开始被大人灌输要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思想,那时候老人教育孩子语言很朴素,把学雷锋解释为天天行好,做好事,不留名。还记得,学生在雪天里为五保户扫雪,打扫卫生,解放军战士到敬老院里为老人剃头、洗澡、洗衣服。还记得,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落水的农民而英勇献身,一度成为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中心话题。还记得,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演后,人们争先恐后购票观看,再度成为人民群众议论的话题。在想到这些往事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人不去研究雷锋的精神内涵,而专门去无事生非地研究雷锋去世是因公伤还是自伤,雷锋有没有私房钱,他为自己买没买过好衣服穿,雷锋的酒量大不大,雷锋有没有女朋友,甚至还有人造谣污蔑雷锋这个典型是假的。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出来为雷锋说说心里话,为雷锋精神说说心里话。

  今年一月,古贝春集团公司特别邀请雷锋同志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和雷锋生前所在团战士乔婷娇来古贝春作了一场学习雷锋精神生动、精彩的报告,使广大职工受到了一次触动灵魂的教育,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的反响。

  毫无疑问,雷锋有着苦难的童年。是共产党、新中国把他解放出来,使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的心灵深处,党、祖国、军队和人民群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不可以分割的。这一点我们从他的日记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五六十年代,像雷锋一样的年轻人,怀着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热爱,在本职工作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在社会上乐于助人的人到处都是,雷锋不过是那一时期这个英雄群体的一个缩影。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固然有伟大的影响力,但如果没有那时全民族整体的时代热情,恐怕也不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宣传力量。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扶危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它的先进性在于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群众给其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

  应该看到,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出现危机。如:当有人不慎落水,不幸遭遇车祸,甚至于不小心路边摔倒时,常常会无人问津,更有甚者,还有人竟然当场喊出救人给多少钱的要求,还有个别的医院,当病人急诊急于做手术时,因一时交不上住院费、押金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病人死亡的事件也常见于报刊杂志。诚然,人分三六九等,出现什么“碰瓷儿”、故意讹诈的人是有的,但不能处处都是,人人都自危吧?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去年高考时的试卷曾回绕诚信出了一道题:甲委托乙购买福利彩票,结果乙没有中奖,而甲中奖了,问乙该怎么办?结果在考卷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写了乙要如实告诉甲。而考试结束之后,很多同学在讨论这道题时则提出不告诉甲,或告诉甲,但甲要出一半钱给乙做报答。当然更多的人认为,如果是三五十元也就罢了,如果多就要让对方有个说法。同一个道理,在很多家庭的房产纠纷当中,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此推理的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事学雷锋,大事就需要就事而论了。我想,这样的推理是非常可怕的。

  再说,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生活中又哪有那么多“大事”呢?其实小事做好了,也不容易。做人其实很简单,一个“好”字足矣。
去年夏天,一次我在济南乘公交车,时逢中午,正是下班的高峰,车上有些拥挤,一位身穿蓝色衣服的女子看样子已经站了很久了,好容易她身边的人下了车,她松了口气刚刚坐下,还没歇口气儿呢,抬头看见了我,立马站起来笑着说:“大叔您快坐,刚才没看见您。”话里明显带着歉意。她见我不肯坐,又说:“您坐吧,我马上就到站了。”我坐是坐下了,可又感到不好意思,因为这位女子虽然还算年轻,可并不壮实,随着汽车的晃动,她在人群里总也站不稳,这使我心里很不安。而汽车一站一站地过去,她并没有下车的意思,我真有点“如坐针毡”的感觉。半个多小时到达终点站,才见那位女同志一瘸一拐地下了车,原来她的腿竟有点跛!这不就是学雷锋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那股子“傻劲”吗?我当时一下子就蒙了,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竟忘了说上一句感谢的话!

  事情可以伸展开来看,我们过去学习雷锋公而忘私,那么现在是不是就可以公而想私了,或变成公私兼顾了?是否还可以变成大公小私,大私小公?社会在发展,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我想,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的今天,让中国所有的人都做到公而忘私,再去“狠斗私字一闪念”显然已不合时宜,但要做到不去损公肥私还应该是道德的基本底线吧?可这么一个底线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这里,我们把雷锋精神提升成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无非就是在提醒人们:不论当今社会已经多么的高科技,多么多变的市场化,国民已经形成的文化传统是千万不能丢失的,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最高贵的东西。现在全国不都在“抢救”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我看雷锋精神就是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便是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