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质量第一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新厂灌装车间  发布日期:2013-06-02

  看到公司灌装车间内到处张贴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在心中、质量在眼中、质量在手中”等质量警示标语,特别是每天上班前背诵“质量第一,管理为本……”等企业宗旨、企业方针、企业精神时,总感到别扭,觉得有空喊口号、搞形式之嫌。现在,通过十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2002年,我刚到灌装车间上班时,正赶上中秋节前的生产、销售旺季,灌装车间任务重、时间紧,各班组都在加班加点忙生产。虽然被雨水淋过的新瓶子看起来一点也不脏,可各班班长还是带领全班人员认真地刷一遍,并安排挑酒工仔细挑选一遍后,才进行正常灌装生产。这样既费时又费力,真不划算。可班长却说:“质量第一,生产旺季更要坚决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发生。一天宁可生产一件合格产品。也不要一千件次品。”她时刻提醒大伙,要把好产品质量关。

  后来我学贴封口时,不但车间质检员、班长时刻查看我贴得是否合格,而且下一道工序——装箱段的员工,也时刻盯着看我贴的封口是否合格、是否有漏贴现象。我学折盒时,段长首先叮嘱我:注意把有色差、错版、开胶等不合格的盒子挑出来。当时我觉得挑得很仔细,可还是被下一道工序——装盒的员工挑出不少不合格的盒子,我不禁佩服他们长时间练就的“火眼金睛”。时间长了,我慢慢发觉,不但车间领导、质检员、班长、段长时刻提醒大家保证产品质量,而且每一个灌装员工都是“编外质检员”,对不合格产品绝不放过,都有权力有义务对不合格产品说不。

  古贝春酒不仅追求外包装精美,更注重白酒的内在品质。2006年10月,新灌装车间投入使用,我由老车间调新车间打酒室工作,六年多的打酒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贝春酒既要“秀外”包装精美,更要“慧中”保证酒的质量。

  作为一名打酒工,首先要严把半成品酒质量关。虽然半成品酒勾兑好以后,已送质检中心用先进、精密的仪器进行了仔细地检测、认真地分析,各项指标合格后,才准许通过不锈钢输酒管道进入灌装车间,但半成品酒在打入灌装车间各班组的酒罐以前,还要再检验一次质量。不仅要看看酒质是否纯净,量量度数是否符合标准,还要提取酒样送质检中心重新检测一遍,只有等到质检中心出示合格报告单后,打酒工才能把半成品酒打入车间各班组的酒罐里,进行灌装生产。各班组灌装生产时,还要对半成品酒严格把关,计量员一小时要量一次酒的度数和所灌品种的净含量,挑酒工在灯箱前还要把灌到瓶子里的酒,进行仔细查看,任何杂质都难逃过挑酒工犀利的双眼。同时质检员还要对装到盒子、箱子里的酒进行随时抽查,确保质量安全。

  打酒工作,看似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但却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犯下大错。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我刚到打酒室工作不久,有一次打五年陈酿酒时,当时我量着酒度符合标准,且半成品酒各项指标都合格,就给班里把酒打到了罐里。可班里生产时却量着度数高,超出了标准范围,班里立即停止了生产,车间主任、质检员、班长、段长马上查找原因,商量解决的办法。我更是心急如焚,赶紧从班里的酒罐里取出一瓶酒量度数,结果还是跟以前量的度数一样,符合标准。可为啥班里量着度数高了呢?我很是纳闷,赶紧拿着《酒精计温度浓度换算表》到班里去量。原因终于找到了,原来是我和班里的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我是利用换算表查度数,班里的计量员是用一个公式计算度数,才出现这两种结果,当听到质检员说换算表得出的结果准确时,我长吁了一口气。

  虽然这次差错不是我造成的,但却为我敲响了警钟,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不仅耽误车间的正常生产、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假如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还会影响古贝春的信誉度。从那以后,工作中我更加小心谨慎,勤量度数,勤查酒质,特别是冬天室内外温差大,量出的度数误差也大,更要多量几次,同时经常到车间各班组与计量员、挑酒工及时沟通,尽最大努力把好半成品酒质量关。

  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车间领导三管齐下,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又在每年春天利用生产不忙的时机,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厂规厂法、标准工艺操作、岗位职能的学习,同时开展各种技术大比武、岗位大练兵。员工们在这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

  经过十年的磨练,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也从一个“门外汉”慢慢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古贝春人,意识到了质量安全重于泰山。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在古贝春公司,“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在心中、质量在眼中、质量在手中”不仅仅是张贴在墙上的标语,员工班前背诵的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方针,也不是空喊口号、搞形式,而是深深根植在每个员工心中的质量意识,它体现在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