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钱的事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4-08-02
一日上完洗手间,我习惯性地摁下了抽水马桶的按钮,哗啦一声,一大桶水倾泻下来。妻子皱眉说:“家里存的有废水,你弯一下腰就能省一点儿,咱能不能节约着点儿?”我委屈地说:“咱一个月的水费才10多块钱,即便浪费点儿能有多少钱啊?”妻子说:“这可不是钱的事,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这不是钱的事。老师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上初中的女儿闻声也来帮腔。我一时理亏而哑口无言……
想想过去,我们都是从穷日子过来的。那时别说浪费,就是正常的生活开支也经常捉襟见肘。再早一点,父辈、祖辈们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可愣是靠节俭将我们抚养长大。应该说,现在物质条件好得多了,适当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中的接待规格本无可非议,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表现。但是,很多人却因此而养成了追求享受、不思进取的坏习惯,甚至有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了。所以,很有必要在新时期谈谈节俭问题。
新时期倡导节俭,是为了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朝司马光也说:“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这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任教的几年里,差不多没使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解,觉得他太“小气”,徐特立于是写诗教育他们说:“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节俭,并没有令他们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相反,他们的精神却光照万代。
新时期倡导节俭,是为了践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一个企业,有没有艰苦奋斗的基因,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业能走多远。宋代司马光说:“俭则寡欲,侈则多欲。”而欲多则志短,人“无欲则刚”。以我公司为例,张子文书记在开创“古贝春”和“古贝元”两大品牌时,正值我国经济刚刚复苏时期,生活艰苦,张子文吃饭经常“扒拉两口”,赶上试验新品种,他“拉个芦苇席在车间打上几个盹儿”,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他带领武城酒厂实现了快速腾飞,成为武城县经济支柱之首。从那时开始,“艰苦奋斗”就成为古贝春人秉承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周晓峰董事长带领公司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公司实现了全面现代化建设,成长为全省知名的白酒企业。而他却多次在会上号召大家要过“紧日子”,自己经常随手关闭洗手间里的“长明灯”,身上则永远是那一身熟悉的蓝色工作服。在他来公司早期,一位打字社的小老板找他签字,因为着急使用了一张反面用过的纸,本来害怕显得不尊重领导,没想到周总却因此夸奖他“知道节约,这个心态好”。可是在公益事业方面,周总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抗击非典”、“汶川地震”、“西南旱灾”、“捐资助学”……每当国家危难、群众需要的时候,都会有古贝春人的身影——节约的背后是乐善好施的美德;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是快速发展的国内企业,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这种由俭而立的企业精神,是他们的宝贵财富。
新时期倡导节俭,是为了弘扬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政府作风。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他曾说:“一条毛巾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丢不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两个贵为一国之尊的人物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现在,中央大力反对铺张浪费,一方面是我国的资源浪费现象的确惊人,更重要的是提醒全党和各级政府,不要丢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党紧密联系群众,政府能凝聚民心,在全国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
节俭是一种态度,是个人、企业、国家寻求发展的必修课。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入手,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