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钓胜于鱼”的心境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沧州直销处 发布日期:2014-09-30
我特别喜欢鱼,喜欢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动的样子,那是一种宁静下的优雅,一种蕴于柔和中的自由自在。我从不钓鱼,因为我不忍直视一条原本自由的鱼儿被冰冷的鱼钩扎穿嘴巴,被一根细线轻易就终结游动的姿态。人类对这种精灵的杀戮方式很是优雅,用“钓”或用“网”,就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总会以一种优雅的方式死去一样。在对这种看似毫无反抗的杀戮中,出现了像“钓胜于鱼”、“姜太公直钩垂钓”、“临渊羡鱼,退而织网”的典故和哲理,但我却在鱼儿被一根线牵扯扭动中思索着一片片流逝于岁月中的美好。
关于临渊羡鱼,我不清楚是谁从渊中第一次把鱼儿捞起,是谁第一次发现了用钩捕获鱼的乐趣,我特渴望回归那种纯粹到底的朴素思想,临渊观看鱼儿水中游,只羡慕其安逸,只观望其灵动,而无据为己有的私欲,无因其无主而生占用欲,继而学习捕获,学习杀戮,把杀戮变为乐趣。
我经历过电影《天下无贼》中傻根儿的场景:某人见路上有粪,因没带筐,用石子在粪边划记号,别人见有记号,便认定此物已有主,便主动绕开。
我经历过周文王“画地为牢”般的诚信:小时候每到暑期,老师为避免孩子们过多涉水溺毙,便用红色墨水在孩子的脚腕上划上三道杠杠,并在放假前再三叮嘱:若开学的时候,红色杠杠不存在了,说明你一定下水游泳了,老师将给予必要的惩罚。暑期内,所有孩子均纷纷遵循承诺,誓死不下水,但开学的时候,所有孩子的红杠杠,早已被汗渍、污渍消磨得荡然无存了。
村西有条小河,每年河内会被密密麻麻的网层层拦截,在这无穷尽的占有欲的强烈促动下,人们将对这河的掠夺发挥到了极致,对鱼儿的捕杀方式运用到了极限。当人们不再满足于网的威力时,电、炸、毒,在赶尽杀绝般的掠夺中,或许“退而结网”的人类贪婪本性把原有的朴素思想已驱赶得越来越远。
当下金秋九月,外人来到公司厂区,所惊异的是满目累累硕果而无人恣意采摘。这枝头硕果累累的景象,对外昭示的是一种精神震撼,一种古贝春人爱厂如家的朴素意识,一种古贝春人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的博大情怀。
关于钓胜于鱼,我很是佩服当下爱好钓鱼的人们,他们不怕雨露风霜,不惧蚊虫叮咬,更有一名钓鱼爱好者,为把一条鱼拉上岸,他不脱鞋袜,直接跳入水中,裤兜里的千元手机不慎被水浸泡,却只为拉一条鱼上岸。
强大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钓鱼爱好者说:我们只为享受钓鱼的乐趣!
史上最伟大的垂钓者是西周时期的姜太公,他每日在岸边垂钓,却把鱼钩做成直的。我曾那般坚定地认为姜太公是最符合“钓胜于鱼”平和心态的钓者,但民间那句歇后语:愿者上钩,让我彻底否定了此公的境界,他的心态更不平和,更有目的性,功利性更强。
处在这个社会,当下钓者的心态自然不比“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老者对鱼的需求迫切,但隐藏于内心的却并非是“钓胜于鱼”的那份洒脱。
小时候,当电视机在村里还是稀罕之物时,已过世的大伯每天傍晚会早早地把院子打扫干净,摆好凳子,备好茶水,等邻居们到家里看电视节目,他这样一直坚持了很多年。大伯说:他就图个乐呵,人多了热闹。
如今呢,当人们在觥筹交错之间,称兄道弟的时候,似乎本就难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想法,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对方眼中的鱼儿,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权衡着、猜度着,那所谓的友谊、亲情便也因此只是“沽名钓誉”的粗俗体现而已,那朋友、兄弟便是“钓胜于鱼”的口号罢了。
明知水中无鱼,却甘于独坐执竿垂钓者,明知此事无利,却甘心去做者,是钓胜于鱼的最好的心境诠释。是公益广告中号称“郭傻子”的郭明义那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公司义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赵士君的大爱无疆;是公司倡树的“九面旗帜”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我早就渴望有一个大大的鱼缸,盛满清澈见底的水,放几条不算名贵的鱼儿,让心归于一种平和和安静,也为留住一份曾有的美好,努力坚守一份朴素,涤尽满心浮华,保留一份恒久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