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杯满满的乡愁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武城县检察院  发布日期:2015-06-02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在许多人的内心里,乡愁像一片硕大的桑叶,正在被时光之蚕一点一点地吃掉。故乡的面貌在记忆里渐渐模糊,记忆里的那些老房子、老树、甚至老村落都渐渐消失了,怎能不令人怅然若失。
  而身为武城人,却是幸福的。因为“古贝春”是我们共同的乡愁,就算远走天涯海角,天南地北的武城人都会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古贝春。在思乡人的内心,古贝春已不仅仅是一种酒,已然是一个人文地标,是游走在血脉里的魂魄,是深扎进骨髓的根……
  故乡的风物已随着投进窖池里的五谷,慢慢发酵成琼浆。每一滴都凝结着故乡的元素,凝着运河号子,凝着武城秧歌;凝着弦歌古韵,凝着四女孝德;凝着故乡飘动的炊烟,凝着母亲唤儿回家的声声呼喊……
  在他乡,喝一口古贝春酒,就能听出熟悉的乡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曾经严重盐碱化,白花花的盐碱地曾经是冬季里一道荒凉的风景。著名诗人桑恒昌在《我的家园》里写道:“……回忆这一片/掘地三尺埋下去/又泛上来的白/风把碱粉抹进嘴里/我痛痛地咀嚼/那血的滋味/你的碱你的白/在皮肤之上/我的血我的红/在皮肤之下……”
  我老家人说话都带着盐碱味,口音重,舌头根子也硬,说出话来发哏,张口能把人冲个跟头。两人碰面,这边问“揍嘛去?”那边回答“下地揍活儿”。一个“揍”字,把故乡人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个70多岁的老乡到检察室上访:“俺来给你们学(xiao)个舌儿,揍是俺那村支书。有人说他打个兔子掖腰里(贪污),那是瞎拇量(猜测)。俺打小也没说上个人(没娶媳妇),支书他公母俩(夫妻)平时没少接济俺,让俺心里热乎辣的(感激)。可这回不知揍嘛,上级发的补贴他不给俺,俺问他要,他还尥蹶子(发脾气)……”碰巧那天接访的小姑娘是新来的大学生,外地人,越听越糊涂,凿凿实实地领教了一回武城话。
  我们用“武普”为小姑娘做了“翻译”,把她笑得几乎岔了气。然后告诉她,你觉得好笑,我们觉得亲切,尤其是在外地,乡音比美酒还醇厚。
  很多人远走他乡的时候,都要尽可能多的带上古贝春酒。不仅是为了馈赠,更重要的缘由,带上古贝春酒,就等于把故乡带在身旁。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想家的时候,偷偷抿一口儿,故乡的味道就在舌尖上、唇齿间弥漫。
  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地喝古贝春酒时,我就闻见烧玉米烧地瓜的味道,想起小时候的秋天,小伙伴们在地里“烧窖子”,把嫩棒子架在火上,把地瓜埋在火堆里。大家各伺其职,有负责拾柴的,有负责翻烤的,忙得不亦乐乎。等到烧玉米飘出香味的时候,大家迫不及待地冲上去,一边抱着烧玉米啃,一边踹塌了“烧窖”,把地瓜闷在火里。等到玉米啃完了,地瓜也烤熟了,扒开土堆,烤地瓜的甜香钻进鼻孔,那种味道真的非常诱人,一个个烫得龇牙咧嘴直抽凉气,满嘴满脸黑糊拉叭,却比吃了山珍海味还高兴。那种乡野里的烧烤味道,如今再也无处寻找。
  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有故乡又有古贝春酒的人更幸福。因为他可以随时随地把故乡带在身旁,想念故乡的时候,只要斟上一杯古贝春,就有满满的乡愁滋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