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勤勉执着写青春 朴实无华铸忠诚

2015-08-03

——记我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武城县第二届贝州英才张延峰

 

有一种朴实掩映着精彩,有一种无华蕴含着力量。

张延峰的“实”,是他对企业增效的不懈追求,是他对浪费行为的坚决摒弃,是他对解决难题的不遗余力,是他对酿酒工人“弟兄”般的关爱……

究其本心,这“实”背后,体现的是他追求一流的执着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沿着800米流水潺潺的诗酒大道往北,快到尽头的地方,有两座总占地面积达三万平米的大型机械化酿酒车间,这里拥有816口大型窖池,每口可投料2000公斤,酿酒能力居全省前列,是“山东省白酒行业浓香型白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张延峰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雾气腾腾、酒香弥漫的车间里。

作为同事,我和张延峰在六七年前就已经相识。我的印象里,这是一个朴实无华、务实平和的汉子。今年四十岁的他身长膀阔,留着平头,一张方脸像是用泥土塑成的,又像是在窑里边被烧炼过,显得结实,坚硬,两道安静的浓眉下,一双大眼透出深邃而坚毅的目光。这次接受采访中,他话语不多却言辞恳切,说起自己的成绩避而不谈,却对如何降本增效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然而,就是他,从事酿酒工作23载,四次制定投产、扩产方案,四次打破出酒率记录,几十次改进机械化拌料凉床和白酒窖池无线测温系统,在节约了人力、物力的前提下,使原酒各项质量指标不断刷新,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彻底打破了“使用机械设备不能生产出优质原酒”的魔咒。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在今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说起公司不堪回首的过去,有过亲身经历的张延峰有着切肤之痛。1992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7岁的他就来到古贝春当了一名酿酒工。当时企业效益正处于严重下滑时期,工人不发工资,粮食供应不上。他和工友们天天拉着小板车在仓库门口等粮食,有时一天也等不上一车,只好空手而归。可是一旦有了粮食,就是一顿猛干。他年龄小,有一次入池子,他推着一车酒坯子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掉进了窖池,车子砸到了腿上留下旧伤,至今遇到天气有变,还感觉酸胀难忍。为此很多人出门打工去了,可是他从没想过要离开。他说,那个年代虽然艰苦,大家感情却笃深,能交上一帮好兄弟,值了。“有时候赶上下雪,他们道远不走了,就找个小饭馆喝酒,我离家近,也不愿回去,就陪他们一块喝。大家喝醉了就在宿舍里挤一挤。”

经历过苦涩岁月,才能品味今天的甘甜。他现在经常告诫工友们,要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工作,企业强大了,个人才有奔头,企业不好过,最难受的还是工人。

虽然艰苦,但是张延峰一直留心着酿酒的操作技巧,一有空就跑到老师傅那里看装甑,看老师傅累了,就自告奋勇替他们一会儿,一来二去就渐渐地摸着了门道。

1996年临近年关的一天晚上,张延峰躺在床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新立的30个池子出酒了,那琼浆玉液带着扑鼻的香味儿,让他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突然,琼浆玉液不见了,无数嘲笑将他淹没,他不敢面对人们的指责,只好惊慌失措地到处躲藏……猛地,他被父亲摇醒,才发现是南柯一梦。父亲摸着他发烫的额头,想劝他明天不要去了,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父亲知道,这是他当上班长第一次独立完成出酒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在他肩上的时候,他下决心一定要出色地完成。为此,他领着弟兄们没黑没白地忙活了55天,终于迎来了出酒的这一天。他又怎么能不去呢?

这一天,他所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第一天出酒率只有28.8%,比正常低了近十个百分点!人们议论纷纷:“别看烧酒没什么,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

面对这些他顾不上辩解,而是认真分析原因,发现底坯配比量小,第二天及时进行了调整,出酒率达到了38%,第三天达41%!打破了建厂以来最高纪录。

嘲笑变成了佩服,指责化为了赞誉。

1998年7月,张延峰正式拜国家高级酿酒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我公司总酿酒师董福新为师,成为他的开山弟子和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嫡派传人。

好学上进的张延峰随后崭露了他在酿酒方面的天赋:在公司组织的手感目测水分大比武中,连年获得优胜奖,在公司组织的口感品评技术比赛中,连年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并练就了浓香型白酒酿造配比技术、装甑技术、摘酒技术的绝招。

2006年,公司第二次创业的大潮风起云涌。8月,他被任命为公司生产管理部副主任,负责公司浓香型五粮原酒的扩产工作。11月份,他设计制定投产计划和投料、配比方案,并指导立池840口(每口投料1000公斤),迅速提高了原酒产量和质量,成为公司原酒生产的中流砥柱。2010年,伴随着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大潮,张延峰再接再厉,成功立池408口(每口投料2000公斤),第二年出酒率便达到37.55%,2013年再次立池408口(每口投料2000公斤),第二年出酒率达到37.95%,连续打破第二年的新窖池出酒率记录。

2012年12月份,张延峰被任命为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挑起了公司酿酒工作的大梁,本来性格稳健的他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作为主任,他每天要巡查各班酒坯的配比情况,随时调整方案。“不要粗心大意。”每次他都这样提醒工友们。300多人的部门,人多事也多,他都耐心处理,保持和谐稳定。有了时间,他还是爱钻研他的酿酒技术,他说艺无止境。

“路还很长”,他对我说,“原酒的生产牵扯千丝万缕的因素。其中配比是关键,曲、粮、糟、糠、水、天气等等。这就像下象棋,易学难精。”

直接参与了公司的扩产一直是他最自豪的事。看到公司的生产能力像孙悟空翻跟头,打着滚儿地往上翻,厂区环境也日新月异,他打心里高兴。面对别人对他的赞扬,他却说:“不是咱有本事,是赶上了公司发展创业的好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