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我心中的偶像

2015-11-03

刘桂荣是新厂灌装车间的一名普通女工,通过我近八年与她的接触,发现她不但工作认真,而且多才多艺,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其实,早在十二年前,我刚来车间上班时就认识她,那时我俩只是“点头”之交,我听说她是质检部(现在的质检中心)的质检员,《古贝春报》的优秀通讯员。真正了解她,是在2008年以后,提起这事,还得从我对她的误解开始。

 

工作认真

2008年,刘桂荣歇完产假后,来到灌装车间上班。起初她在七班工作,后来领导安排她到八班任计量员。计量员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半成品酒度数和净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可不容易,来不得半点马虎,既要随时抽查半成品酒的度数是否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又要随时测量所灌装产品的瓶装净含量,既要求稳、准,又要做好各项记录,以便日后有据可查。我是车间的打酒员,因工作关系,我俩经常“零距离”接触。“质检员出身”的刘桂荣,对待工作可不是一般的认真。就拿调净含量来说吧,随着品种的更换、度数和净含量以及运行速度的不同,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因灌装机使用多年,微调整不是特别灵敏,要量一遍、两遍、三遍……直到达到规定计量才“善罢甘休”。检测半成品的度数,她更是“苛刻”,稍有变化,就马上跑到二楼打酒室问个究竟。按规定,半成品酒度数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可她每次总要跑到二楼打酒室问个明白。特别是每到生产旺季,换批次、换品种频繁,她一天不知楼上楼下地跑多少趟,我的工作常常受到她的“打扰”,觉得她事多,多少对她有了不满情绪。

我有个“换位思考”的习惯。有空的时候就反省一下自己。我想,如果我是班里的计量员,半成品酒度数有变化,也得去问个究竟。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蛮干,出了质量事故,砸了古贝春的牌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人家这是对工作负责,我怎能怪人家打扰自己的工作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端正了思想,从此我俩在工作上相互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俨如一对亲姐妹。

 

多才多艺

2008年,刘桂荣来车间上班时儿子刚满三周岁,正是缠人的时候。老公是武城二中的一名优秀教师。二中有早、晚自习课,老公因工作需要经常开会、出差,帮不了家里多少忙。刘桂荣白天上班,晚上等孩子睡着、料理好家务,夜深人静时再看书学习,坚持月月往《古贝春报》投稿,并多次被评为《古贝春报》优秀通讯员,这“勋功章”上真是洒满了她辛勤的汗水。

工作上联系密切,加上有共同的业余爱好,使我俩有了共同语言。工作上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写作上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去年九月份还有两天就到截稿日期了,见了面我问她写好了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没呢。”原来,今年她老公带高三毕业班,刚开学,事情多,老公几乎黑白盯在学校里。刘桂荣赶上中秋节前灌装车间加班,晚上还要为上小学的儿子检查作业,还有一大堆家务活要做,十二点以前她没睡过觉,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写稿。我劝她这个月就别写了,别把身体累垮了。没想到《古贝春报》发下来,又看到了她的名字。我真猜不出她是啥时候写的,她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坚持向《古贝春报》投稿。

       刘桂荣不但能写出一篇篇美文,还多才多艺。记得她写车间叉车工的一篇通讯稿,就是她自己配的画,车间的宣传栏,是她发挥自己专长的第二个平台;别看她平时不爱言语,但在公司每年举办的各种演讲比赛中,她都积极准备,争取最好的成绩;在调酒段,她是“大姐大”,姐妹们家中孩子生病、老人过世……她积极组织大家前往慰问,能让大家感到团队的温暖;她还是大家的“穿衣顾问”,时尚买手,总是在工作之余去为姐妹们当“形象大使”,让姐妹们用“最靓”的面孔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