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也谈“雾霾”

2016-01-04

近期讨论最热的话题应该就是这“雾霾”了,翻看手机微信里面的很多搞笑段子也是关于雾霾的。“雾霾”其实也是个挺新的词,直到现在很多人见到这个霾字,还会错念成“li”,估计能把这字书写正确的也不在多数。也就最近两三年,天气预报才把雾霾添加为天气预报的范畴。近几天,华北地区被雾霾包裹了个严严实实,德州地区更是凭借这由橙色预警上升为红色预警而名扬海外。

孩子们都放假了,且美其名曰:“雾霾假”。我把这雾里看花般的壮烈景象通过微信发给了远在海南的大学同学,他回复我说:“这不是雾吗?南方也有。”

南方确实有雾,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地处南方的吴国江面的漫天大雾,这雾一是成全了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一是成就了始于黄盖诈降曹操的“赤壁之战”。北方也有雾,歌手那英因为一首《雾里看花》的歌曲唱红了全国,中部也有雾,安徽的”黄山雾凇”更是列为黄山景色一绝。

但“花非花,雾非雾”,查下雾与雾霾的区别: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而霾是指在近地面的空气中,有大量尘埃或烟屑浮游在空中,令能见度下降,霾有损健康,久吸会损害心肺功能,还可能导致死亡。

其实雾霾在很多地区被称为“灰霾”,我觉得这种命名方法更为贴切些。秋冬转凉若是有雾的话,那是水汽遇冷凝结的正常反应。但这霾的成因主要是跟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上网查下霾的成因,主要原因还是与污染有关系,高能耗的企业排放的烟雾、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霾的主要物质。

小时候的天空是湛蓝的,在冬天会有凛冽的寒风吹起,让人在灿烂的阳光下感受冬季特有的寒冷和肃杀。小河上会结成厚厚的冰层,大树小草上会挂满洁白好看的雾凇。小伙伴们会在冬日宽阔的田野中恣意地疯玩,就在这嘎嘎冷的旷野上,每个孩子头上都会冒出腾腾的热气。在我的印象中,冬日也会有雾,只是这雾一遇太阳的光照,就会消散得无影无踪,人们在雾里穿行,头发上,帽子上也会结成一层厚厚的霜雪,但在这雾中行走,只是感觉有冰凉的空气进入鼻腔,却没有霾中那股刺鼻的气味和霜雪融化后黑糊糊的粘稠杂质。

知道这其实是霾而不是雾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城市居住,总感觉冬季少了些什么?现在想想,其实是少了儿时那种干干净净的清冷,少了那几乎每天都凛冽刮起的北风。大城市高大密集的混凝土建筑挡住了北风,也让废气杂尘有了集聚肆虐的机缘,就这样集聚着,久久不能散去。每次出门再不会关注是否有北风吹起,汽车的普及让北风失去原有的恐怖,汽车源源不断吐出的尾气就在我们的头顶、周围慢慢地靠拢,而后重新吸进我们的鼻腔,模糊我们的视线。

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屋内的寒冷,出门不再担心路上的冰凉。但我们并不快乐,就为这慢慢吞噬我们身体健康的雾霾。国家领导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我们公司提倡的绿色生产、酿生态白酒,以“一城、一园、一基地”为依托,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不谋而合的,经济是要发展,社会是要进步,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无疑是“饮鸩止渴”的行径。

那日在齐鲁台的《拉呱》节目中,小么哥关于雾霾的论断很是到位,大意是这样的:雾霾来了,每个人都在埋怨。但细想想,这雾霾不是某个部门能造成的,也不仅是一家企业能造成的,更不是一个人能造成的,而是这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当我看到雾霾中依旧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时,我总在无奈地摇头,正如小么哥说的,我们到底在抱怨什么,在怨恨谁?当我们在车内享受片刻的舒适时,何尝不是在加剧雾霾的形成?

所以消除雾霾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从一点一滴做起,多关注一些环境,少开一次车,少用一次煤,少燃放一些烟花爆竹,相信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天空还会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