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在我们古贝春图书馆,一进门口的地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众所周知,这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也是不变的真理。那么,养生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些年从事图书管理的工作,加上我又是爱读书的人,自然读了不少书,读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让心静下来,能够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能够使自己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心情舒畅。
读书是一种涉及人们整个身心的活动。当排除所有的杂念,沉迷于书的世界里时,不仅可以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而且也是一种积极的身体放松和精神享受,能起到调节神志、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当工作生活尤其是疾病压力加大、精神感到紧张的情况下,适时读一些好书,就会使自己超越现时处境进入到书中的世界,心理上的压力被缓解了,可获得心情上的放松,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精神往往会随之变得愉快、振作和积极。
读书有益于身体健康。中医学上聚精会神为养生大法,“脑为元神之府”,就是讲人体精力与脑力,直接影响人的整个机体。调查发现,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生命在于运动,脑力也在于活动。读书治学,有助于增强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控制能力。读书能延年益寿。美国的人口学者在预测寿命时,给勤奋学习的人加了3岁。日本专家发现,人群中寿命最长的是哲学家。
读书有益于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见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许多疾病可通过心理治疗不药自愈或早愈,许多疾病又会在心理状况不佳时乘虚而入或进一步恶化。这样的例子古已有之。春秋时有个叫闵子骞的人,怀才不遇,积郁成疾,看了不少医生也没治好,后来对孔子的书产生了兴趣,研读之后,忧虑病渐渐地不药而愈了。
在我国历史上,陆游是个长寿诗人,著作颇丰,长寿而目力不衰,70岁以后仍能“蝇头细字夜抄书”“孤灯对细字”,实为奇迹。究其原因,除了勤于锻炼与作息规律外,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少帅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便身陷囹圄,失去自由达数十年之久。大半辈子过着软禁生活的他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书籍,心灵得到洗礼,从而悟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慨叹。张学良的寿命长达百岁余,究其长寿的“秘诀”之一,则是潜心读书,养生修性。
著名史学家史树青认为读书是可以健身的。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胃病的愈合;读幽默小品之类的书,有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读小说能使病人精力集中,有助于康复。
书籍不但可以给人以文化教养,还兼有迅速抚慰、消除紧张心理的效果,哪怕是随意翻翻,也能起到解乏的作用。那么,如何选书、读书呢?
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应细加选择,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精力都花在无限的读书当中去。各种图书评论、友人的推荐是应当参考的,建议不妨先从经典读起,从名家读起,毕竟好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在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时候要有所取舍,进行精读与略读。有的书籍增长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应该细读;有的书籍仅为娱乐之用,就应当粗读、泛读。当然了,何种书宜精读,何种书宜泛读,是要我们好好甄别的。
读书,特别是读那些出自文学大师之手的书籍,等于与大师进行对话,与智者进行交流。阅读经典著作,即使感受不到文学大师的境界,但通过不断理解,依旧可以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书,只要一册在手,你就完全沉浸在“淡泊、宁静”的境界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忘却了世间的狂热与冷酷,忘却了人间的红尘扰攘与物欲横流。正如杨绛说:“书的境地,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金庸也说:“只要有书读,人生就幸福。”
所以,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水平,还对身体健康有所裨益。我们古贝春图书馆现藏书万余册,为广大员工提供了很好的读书平台,大家在工作之余,读读书,既充电,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