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运河文化与古贝春

2016-03-03

历史上,运河文化是武城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现在,古贝春文化成为了武城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那么,运河文化与古贝春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和关系呢?

在2015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随一个文化团体走进古贝春公司。我们参观了古贝春酒文化馆,了解了古贝春的前世今生;我们观看了酿酒车间的生产过程,感知那粮的酿变、水的升华。当我徜徉于桑恒昌诗苑,欣赏到他那首关于长城、运河是祖国母亲身上的脉搏,“一个动脉,一个静脉;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阳刻,一个阴刻”的哲理诗句时,火花一闪,激昂的思绪受到了联想的启发。

“买好酒,贝州走,大船开到城门口”。这首古老的歌谣向人们说明,贝州自古出好酒,并且,酒作坊就在运河岸边。事实上,自春秋战国时期,武城酒就已有相当名气,特别是唐宋以来,以“状元红”“贝州白”“地瓜烧”为代表的武城地方名酒,无一例外的产自运河两岸,并沿河上下享誉京津冀鲁、大江南北。武城酒产自运河边,缘运河以远销,因运河以扬名。这是古贝春酒的根,根就扎在运河边。

解放初期,武城酒厂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在运河岸边诞生。1958年正式成为国营酒厂。按顾金栋先生《古贝之路》的说法,这是“千年运河飘来扁舟一叶”。1978年开始,当武城酒厂生产的浓香型白酒在山东省、国家轻工部连续获奖后,人们才惊奇地发现了一个新名字——古贝春。这支酒界新秀的出名,要比偏远弱小的武城县早些。当时许多外地人是“先知古贝春,后知武城县”的。这么好的古贝春来自哪里呢?当时的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的《古贝春赞》一语中的:“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

在古贝春要跨越台阶创造辉煌的关键时刻,一个与大运河有关,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喝运河水长大的运河汉子周晓峰,成了古贝春的掌门人。他一上台就提出了大胆全新的理念:我们销售的不仅仅是酒,除了酒更应该有的是文化!将文化倒进酒里,是古贝春人致力追求的经营之道。“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一语激起千层浪,美酒运河成联句。从此,古贝春带给饮者的不再单单是醇香甘洌,它传承的还有更久远的、厚重的、刚柔并济的运河文化。

参加这次古贝春笔会的作家们,在晚餐桌上见到了一道地道的运河文化菜——面筋、卷卷。这是发源于运河边,传承于运河边,只有运河岸边的人家才会制作的面食菜,就像杯中这浓香的古贝春一样,承载着厚重久远的运河文化。古贝春人把酒文化、运河文化真是做到家了。

按万物都分阴阳,凡物皆有父母的说法,这出产于武城大地的五谷杂粮,就是古贝春酒之父,而清澈甘洌的运河之水,就是古贝春酒之母。五谷饱含日月精华,河水富有元素营养,它们相溶、发酵、蒸煮、精馏、凝结,终于使水变成了火,使五谷味变成了美酒香。古贝春是大运河的儿女,是古贝州的儿女。运河文化与古贝春血脉相连,一脉相承。以运河文化为载体的古贝春酒文化,是古贝州(武城)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新的文化希望。衷心祝愿古贝春茁壮成长,永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