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那一缕撩人的酒香

2016-04-05

进入高铁时代,人们出行都非常方便。原来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车程,如果坐动车或者高铁,基本上能够朝发夕至了。就拿去北京来说,原来的慢车怎么也得多半天的时间。现在可好,只需一个钟头就到了。

对于这种高速度,有时候反而会生出几分索然无味的感觉。就像刘欢唱的那首《从前慢》: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好像过去的那种“慢节奏”才是生活原有的味道,那份纯真和悠闲,那份淳朴和善良,更值得我们怀念。

我忽然想起从前坐绿皮车的时代,打内心里怀念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家企业供职。那时候联系业务出差比较多,跑的最多的就是东北三省,大部分时光就是在绿皮车上度过的。

记得有一年夏天出差去沈阳,上车后,我的同事买了份报纸,慢慢翻看着打发时间。忽然,同事问我:“闻到了吗?这酒真香!”可不是,同事这一提醒,我也闻到了一股直冲脑门的酒香。我循着酒味望过去,原来是不远处座位上的两位老大爷在慢斟细品。

两位老人相对而坐,两人面前各有一杯酒。小桌上有一只罐头瓶,里面装着炸酱。两人自带了黄瓜、青椒、香菜等新鲜蔬菜,用以蘸酱佐酒,还有花生米等几样简单的下酒菜。看来,两人并不在乎酒肴,而专注于杯中之物。

我转过身来继续看报,怎奈那酒香再次飘过来,实在是撩拨人心。我平时并不是很爱喝酒,这天不知怎么了。我终于没有抵挡住这酒香,凑上前去,跟老人拉呱儿:“大爷,您老人家喝的啥酒,这么香?”

老人很自豪地说:“这酒叫‘古贝春’,听说过吗?”大爷这话把我逗乐了:“大爷,看您说的,不但听说过,这古贝春酒是俺武城产的。”大爷听我这样说,放下酒杯,哈哈大笑。好半天止住笑,拉住我的手说:“小伙子,不是你武城,应该是咱武城。”

原来,两位老人都是老乡,巧的是,他们也去东北,而且经常跑这路线。看他们悠然、从容的样子,就知道他们是“老乘客”了。每次坐车,他们都要带上家乡酒,边喝边聊。酒喝足了,话说透了,睡上一觉,也就到地头了。在两位老人眼里,这漫长的旅程,不仅不觉得枯燥难耐,反而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其中一位大爷说,只要有酒,这车上就是天堂!

老乡见老乡,心里滚滚烫。一听说是老乡,老人非要我和同事跟着喝一杯。恭敬不如从命,我和同事喝着老人给倒的酒,一个劲地感叹:这酒真香啊!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家的时候,咋没觉得这么好喝呢?

以后再出差,我们学着老人的样子,带上古贝春酒。有美酒相伴,旅途不再孤单寂寞。虽然不像那位大爷说的跟天堂似的,但也深深地体味到,绿皮车上的慢生活,确实需要喝点酒才惬意。

再后来,有了动车和高铁,加上工作关系变动,出差要赶时间,所以很少坐绿皮车了。坐高铁短则几十分钟,长的也不过两三个小时,想喝点酒,还没打开场子呢,就该下车了。再说,高铁上没有面对面的座位,也就失去了相对而饮的氛围。高铁上很安静,人们大多都在低头上网玩手机,你在中间喝酒,实在是没有兴致,而且说不定还会招人烦,生出不愉快来。

因此,每次乘坐高铁,我倒是很怀念以前绿皮车上的慢节奏,希望有机会掂一瓶酒,重温一下绿皮车上与酒相伴的时光。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我去部队探望儿子,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没有高铁,只有慢车。13个小时的乘车时间,完全可以敞开喝一回。

喝着喝着,我就发现,这普通列车和高铁的氛围不一样。这慢车上基本都是外出打工的,和草根一族在一起,接地气。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谈。人们捧出各自家乡的土特产,分给大家品尝,我的两瓶古贝春酒,也跟大家分享了。

我很喜欢慢车上的这种风格,粗犷而又真诚,是我怀念的,那种让人熟悉的气氛。恍惚中,那撩人的酒香又在车厢里漫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