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山不在高 有酒则名

2016-07-02

酒仙山位于公司北端,诗酒大道的尽头,是公司目前耗资最大、最为壮观的一处文化景观。此处是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即使没时间登临“和谐亭”眺望全厂景色,也要来探访“酒仙洞”,感受一番这“鲁西北第一山”的独特魅力。

“鲁西北第一山”的由来不很清楚,也许是在平原住惯了,乍看见这么一座“山”,在领略着陌生和新鲜之际,不知是谁冲口而出的一句话。大家一听:“可不是!广袤的鲁西北平原真的少了那么一点突峻雄强的阳刚之气,这‘第一山’当之无愧!”于是,这“鲁西北第一山”的美名就这样传播开来。她是公司“第三次创业”的产物,已在这里默默地守望了5年,见证了公司拓展白酒主业、发展多元项目的铿锵脚步,还将继续见证公司今后的辉煌历程。

酒仙山并不高,平地上有8层楼的样子。如果远望,就像一个巨大的山石盆景,阶亭之间,花木掩映,不失亭台俊朗之风。站在山脚下,盆景之气荡然无存,需尽力仰望,才能看到山顶所建“和谐亭”,亭名为著名画家范曾题写。山腰有“酒仙山”三字,乃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题写。山脚下有“饮中八仙”的群雕,“酒仙山”因此得名。这八位嗜好饮酒的名士姿态各异,豪放不羁,坐落于草木掩映之间,果香蜂碌之处,与“和谐亭”遥相呼应。有杜甫所做《饮中八仙歌》为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你看,在杜翁的笔下,这八位名士的醉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据载八位名士生活在同一时代,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常相聚豪饮,杜翁遂录之醉态以传后人。细推之,虽醉态可掬,放荡不羁,却不影响其济世大才之贤名,反更添飞觥斗斝之趣。也许这也是一种饮酒的至高境界吧。

酒仙山因“饮中八仙”而得名,因洞藏美酒而建功。山中有“酒仙洞”,洞名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酒仙洞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洞内四季恒温,夏天进洞,寒香袭人,冬日进洞,温润如春。洞内储藏着8000吨原酒,恒定的温度下,原酒在特质的陶坛里加速着分子的重新组合,等待着浴火重生、重见天日的时刻。这是时间老人积淀的产物,而绝非人力催熟所能为。巨大的陶坛分别可以容纳1000斤和2000斤原酒,她们有时看似待嫁的新娘一样红盖蒙头,香腮带赤,有时又像一排排整装的士兵戎装而立,待命而发。仔细看,这些陶坛表面已经有湿滑苔藓之色。另有封坛大典之时,各界人士在此订购的550斤各种规格的小坛。或青花瓷,或鬼脸青,或酱朱红,或凝脂白,各色不一,异彩纷呈。相同的是,她们身上也都添了毛绿苔藓之色,看来已有年轮。

出了洞,忽感热风扑面,原来外面还是夏天。迎风拾级而上,两面果木繁盛,满眼翠绿。虽然不高,但石阶依山势而建,仍有些许陡峭之感,一口气登上山顶的“和谐亭”,仍免不了心跳气促。驻足观望,古贝春工业园区尽收眼底。只见绿树纵横,阡陌交织,诗酒大道纵贯南北,两旁厂房林立,人如蚁小车如蚱蜢,一幅和谐盛世图让人百看不厌。这时的园区是满眼皆绿的,如到了冬天下雪,则是一片银装素裹,更显妖娆。

向东俯瞰县城全景。最近的是古贝春幸福家园小区和对面的弦歌湖。沿着中心街“振华街”一路向东,两旁楼房林立,其变化与30年前何止万千!也是在33年前,我公司在此处建设新城酒厂,占地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然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了不起的大手笔了。现在,厂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文化也在奋斗磨砺中沉淀升华,这不禁让人想起奋斗的价值和汗水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