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2
又一个父亲节到了。其实为父亲过这一节日,也只是近几年父亲退休以后,才开始聊表孝心的。
父亲原是古贝春酒厂的一名驻外业务员,一年回家次数寥寥。时光如水,年华易逝,父亲现在退休了,成了“大闲人”。除了读书、看报,就是遛弯儿、下棋。有时也替我们接接孩子,我们有时间时也陪他打打扑克,倒也其乐融融。
父亲在酒厂工作足有三十几年。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全家从东北回来,父母调入当时的老城酒厂。一开始父亲做保管员,管成品酒。后来领导经常派他参加全国烟酒糖茶交易会、展销会,或者是给厂里采购设备以及配件,用当时的话说,就是“跑业务”。那时候白酒供不应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不需要推销的。
那时父亲不到三十岁,一米八多的大个子,虽然瘦,但是很精神。父亲在东北做过森林警察,习惯穿一身绿军装。他对人实在热情、对生活乐观豁达,时间不长,大家就都认识了这个东北来的大高个儿。
父亲性子急,干活儿快,做事雷厉风行。厂里安排出差,他总是说走就走。拿上两件衣服,带上洗漱用品,再拿上几头大蒜,就出发了。每次出差,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二十几天,这可辛苦了母亲。那时我们兄妹三人刚上小学,母亲白天在酒厂上班,晚上在家洗洗涮涮。天天忙里忙外,非常辛苦。时间久了,难免有牢骚,经常说父亲:“你把家当成旅馆了,在家的时间还没有在外的时间长。”唠叨归唠叨,母亲活儿可没有少干。这倒也“锻炼”了母亲,家里的大事小事,她都亲历亲为,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女强人”。父亲对母亲的牢骚总是一笑了之,有时也“花言巧语”地表扬母亲,母亲听了,就又乐呵呵地忙着收拾家务去了。父亲对工作的认真也换来了回报,他多次被评为劳模、先进、优秀共产党员。
父亲是个热心肠,那时出差经常是天南海北,不管到哪里,都忘不了给同事、邻居捎回当地的土特产品。去北京,捎回来榨菜、干黄酱;去章丘,捎回来大葱;去烟台,捎回来苹果;去山西,捎回来陈醋;去广州,捎回来电子表……那时候,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这些新鲜玩意儿,大家都很喜欢。
父亲喜好结交朋友,对弟兄的大事小事困难事,总是忙前忙后,还经常带朋友回家吃饭。有时候母亲很生气,因为工作了一天了,还要再给大家炒菜做饭。父亲总说,做几个简单的菜就行。母亲常说,你对你这些弟兄的事特别用心,自己孩子的事一点儿也不想。父亲总是笑着说,家中不是有你这个贤内助嘛!
父亲在我们兄妹三人的成长过程中,毫不客气地说陪伴得很少,即便如此,他对我们的爱,我们还是能潜移默化地感觉到。他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兴冲冲地在提包里拿出一些我们没见过没吃过的东西,有玩具、水果、图书、衣服……为我们讲出差见闻,经常在墙上为我们量身高,看一个月不见又长高了多少。多年以后,墙上划满了高高低低的线,成为了我们成长的见证。我们总是没大没小地和他打闹,做游戏,让他背着,他一点也不烦,倒是妈妈呵斥我们,又说父亲没有当爹的严厉劲……往事历历在目,现在看着满头白发渐渐老去的父亲,和为人妻、为人父的我们,那也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