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夏日拾趣

2016-08-03

炎炎夏日,晚饭后和儿子下楼纳凉。只听路旁的杨树上、旁边的小树林里,蝉声正浓,响彻一片。真是“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有人手持电筒忽明忽暗、忽高忽低穿梭在林间,络绎不绝,饶有兴趣地找着“蝉猴”。

我和儿子也按捺不住,加入其中。终于找到一个消夏的好办法,不免有些兴奋。可能“这个活”好多年不干了,又可能准备不充分,最后无功而返。但我和儿子毫不气馁,第二天上街买了超亮的“LED”手电筒,又准备了两个大口径的饮料瓶。根据我早年抓“蝉猴”的经验,天刚蒙蒙黑,就和儿子赶快下楼,因为这时“蝉猴”刚往外爬,准能抓个正着。来到小树林,里面已是人头攒动,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从树旁到树根再到树身,面面俱到。在心乱如麻中,终于让我发现一只正跃跃欲试向树上爬的。“哦,对不起了”,我迅速抓起,塞入瓶中。终于开张了,我和儿子悄悄分享着收获的喜悦。不一会儿,儿子看到一个,兴奋地大喊“妈、妈,快过来,快过来”,儿子长这么大,自己没有用手抓过,有些害怕。我对儿子的表现很不满意,小男孩,应该勇敢一点。在我的鼓励下,最后他用纸巾垫着抓起塞入瓶中,紧张得一头汗,后来就敢自己抓了。最让我骄傲的是凭借超亮的手电筒,我横扫好几行树干,有时一棵树上能发现三两个蝉猴,真是太给力了。

不禁想起儿时在外婆家住的时候,打记事起,每年夏天常和外公或村中小伙伴去村北沟渠、树林找“蝉猴”。那时没有电视、手机,更没有电脑,电灯也才有。所以每到夏天,晚饭后孩子们除了纳凉,消遣娱乐的地方很少,找蝉猴可以说是最大的乐趣。于是我们就早早吃过晚饭,拿着炒菜的铁铲、竹竿、罐头瓶或塑料袋,三五成群地来到沟上的大树底下,低头猫腰,瞪大双眼,仔细地找寻有没有小洞,当你发现一个比玉米粒还小的小孔,用指甲轻轻一抠,越抠越大,一个蝉猴就出现了。它可不愿意出来,用大钳子又抓又挠,或者躲进深深的洞里,这时就用铁铲把它挖出来。那时也不觉劳神费力,一般一找就半宿,有时蝉猴爬到树梢,有的快蜕变成蝉了,就得用竹竿戳下来,几乎每晚都收获颇丰,四五十个甚至一二百个都不在话下,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连几晚和儿子下楼找蝉猴,也小有收获,八个、十一个、十六、十九……不管多少,我们不恋战,半个小时就回来。上楼倒入大盆里,欣赏一番,看它们抱团翻滚,攀爬,不亦乐乎!但捉回来后“吃”却成了问题。儿子是拒绝的,坚决不吃。我呢小时候想也不想,一口吃下,但长大以后,越来越矫情,内心是纠结的,总感觉就是一个“大虫子”,吃了胃里很不舒服。老公好歹吃了几个。我心想我们不敢吃,自有好这口之人——老爸。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爸从东北调到老城酒厂,一到夏天,“炸金蝉”自然而然就成了酒桌上不可或缺的下酒菜,自己找不到就买,过了节令,只好买“金蝉”的罐头。还经常约他的“难兄难弟”来家,整几盘凉碟,一盘炸金蝉,齐了。不管贵贱喝的都是“古贝春”系列酒,谈笑间情更浓、心更近了。

      我收起回忆,把接连几天找的蝉猴腌好,洗净,送去。老爸一看,很高兴,连连说“这可是好东西”。中午,他让妈妈炸出来,非要喝一杯用古贝春原液泡的药酒。妈妈说度数太高,还是喝你的封坛酒“国蕴”或“古贝元”。老爸说:“也行,好酒配好菜,绝配!”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我想,蝉猴虽说是绿色无公害的,又用油炸了好几遍,但还是担心有寄生虫,幸亏有我们的古贝春酒,还能“杀菌消毒”,可以起到双保险!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