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古贝春编辑部李国峰

2016-08-03

                                    ——我公司人才建设启示录

人才建设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坚强保障。就我公司来说,从创牌到创优,从省优到国优,从质量取胜到文化强企,都离不开这样一群人的挥洒才智,他们在公司“以人为本、重德重才”的理念沐浴下,尽情施展抱负,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为人生留下了一抹值得回味的彩虹。

                                                                   科技与经济并轨

▲1979年,武城酒厂创立了“科研所”,并与天津轻工学院合作,完成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固定化微生物产己酸对提高白酒质量的研究,获轻工业部科研项目二等奖。该项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6年,公司在原科研所的基础上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吴兆征为主任。

▲为改善研发条件,2007年初开工建设3000平方米科研大楼,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8年9月份,古贝春技术中心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10年,建立山东省白酒企业第一家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5年初,科研中心大楼扩建,达到5500平方米。

▲2015年4月,古贝春院士工作站揭牌。

我公司的人才建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古贝春创牌时期,但真正形成人才建设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格局,还是近年的事。

时光回到2005年春,公司总工程师吴兆征在四川载誉归来。车上的吴兆征不断试图按捺内心的激动,但仍然心潮起伏。他一遍遍地想象着见到周晓峰董事长汇报时的场景:“周总!这次我们的38度古贝春拿了全国第一名!52度古贝春拿了第二名!这已经证明了古贝春酒登上了全国质量最高峰!”不用鲜花,不用掌声,更不用奖励,吴兆征觉得能看到周总赞许、欣慰的目光就是最好的奖励。

闭上眼,吴兆征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当初周晓峰董事长在上任之初就提议并委托吴兆征开发拳头产品“五星级古贝春”。时间紧、任务重,吴兆征根据多年来学习和实践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经过2个多月的刻苦攻关,成功开发出“五星级古贝春”酒。在随后举行的品评鉴定会上,“五星级古贝春”获得国家和省市白酒专家的高度评价。该酒上市后,单品种当年销售收入达到2600多万元,创下了古贝春销售新记录。1999年公司改制,周总提议他进入董事会,并任命他为公司总工程师时,这个相貌平平、憨厚老实的中年汉子心里有点儿翻个儿:我一个中专毕业“土把式”,既无学历又无背景,仅凭着一股子韧劲儿,为公司做了点贡献,周总就这么信任我,我拿什么来回报公司、回报周总呢?

事实证明,吴兆征没有辜负周总的期望。2003年,他研发的宝石系列酒上市两个月便实现经济效益1000万元;2005年38度古贝春酒在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中一举夺冠。经过多年的摸索,吴兆征还系统总结出了浓香型白酒的勾调方法并应用于生产,使勾兑一次性成功率达100%,他主持研究开发的国蕴酒先后被认定为“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典范产品”、“2012年度中国白酒国家评委感官质量奖”。2013年、2014、2015年他研制开发的产品分别获得联合国千年金奖、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奖、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金奖,可以说多年来古贝春酒已经拿奖拿到手软。据不完全统计,由他研发的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达10多亿元。 2015年,吴兆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白酒大师”殊荣。周晓峰董事长说:“他是古贝春的功臣,有他在,古贝春的质量大旗倒不了!”

多年来,吴兆征把自身所学无私传授给他的弟子们,他先后培育技术人才30多名,其中,全国白酒评委3名,全省白酒评委6名,2人成为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15人成为山东白酒行业高级技师,为古贝春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如果说吴兆征是德艺双馨的白酒专家,那么赵殿臣则是睿智博学的复合型人才,是公司请科研人才“参政”的典型代表。

赵殿臣是白酒技术人才。1987年,他从原山东轻工学校发酵专业毕业,进厂后在生产技术科工作,全面深入研究白酒生产,1988—1990年公司组建科研所,他与天津轻工学院邹海燕、程志娟教授合作搞科研项目“固定化己酸菌产己酸”,此项目后来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公司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50万元。1997年任公司质检中心主任,带领员工熟标准、练业务、强技能,先后起草制定了各种原辅材料及成品、半成品的检验规程,组织编写了质量手册以及各种体系文件并顺利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为古贝春酒质量的稳步提高以及后来全国行评的摘金夺银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考取国家级白酒评委,2005年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生产、质检、设备等部门,并成为公司最年轻的董事。2011年4月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12年11月被任命为公司执行总经理。2015年初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殊荣。目前分管公司“龙头”销售工作。他的座右铭是:“作为管理者,不是内行要走弯路。”

科技领先为公司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公司“不唯学历、不唯背景,选贤任能”的用人原则所带来的潜移默化作用又能用什么来衡量呢?

文化“磁场”效应

▲1996年11月,《古贝春报》创刊。

▲1998年3月,古贝春艺术团成立,至2009年,公司先后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京剧社和书画院五大艺术团体。

▲2006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揭秘》,随后陆续出版《漫话古贝春》、《古贝春诗词选》、《春之声》等14本企业文化书刊,全面展示了公司取得的各项成就和讴歌了古贝春创业路上的先模事迹。

▲2007年,古贝春湖和水上文化长廊建成,随后相继建设了古贝春酒文化馆、百诗苑、酒星雕塑、诗酒大道、酒仙山等文化景观。

 “文化兴企”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们迎着商品经济大潮高唱“文化不能当饭吃”的时候,周晓峰董事长却率先创办了公司第一份刊物《古贝春报》,由此开始制定了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方向”在内的一系列经营理念,并以此为核心,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样的文化氛围像一个磁场,吸引着众多痴迷文学的人士投入古贝春的怀抱。

“你是心头明亮的灯盏”,这是顾金栋写在《古贝春报》创刊十周年之际的一句话。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坐在古贝春的办公室里操弄文字了,这是他对结识《古贝春报》的感慨。如果在今天,在《古贝春报》创刊20周年的今天,我估计他不但要感慨,而且要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了。

人们相信命运,总是要感慨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其实,这里面是有内在联系的。

1996年11月份《古贝春报》创刊号正巧被正在失意的顾金栋看到。就像他所说的,一张飘着墨香的小报纸儿令酷爱文学的他眼前一亮,带给他一阵阵温暖,驱走了笼罩在心头的阴霾。后来的4年,《古贝春报》每期必至,尽管他换了几个工作单位,可是再也没有离开这个老朋友。

也就在4年后的2000年8月,他们4年的恋爱长跑终于有了结果——他成为古贝春公司的一员。

酷爱文学的顾金栋来到公司如鱼得水,迅速成为全厂公认的“第一写手”。公文、讲话、新闻、散文、诗歌……算是经过他手的,全都令人耳目一新!有一次周总看到他写的总结报告眼前一亮:行文流畅、结构严谨,特别是在字里行间隐隐飘逸着一股文学的灵气,与众不同!经询问,才知道是这个才来不久的小顾的“大作”。得到周总一番亲自的夸奖与鼓励,腼腆的顾金栋的干劲更足了。

很快,他任团委副书记,后来历任团委书记、行管办副主任、主任等职,2010年,年仅35岁的他被提拔为公司党委副书记,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领导干部,分管党务群团、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工作。担子重了,他却并不放弃写作,在注意培养新人的同时,仍是一手公文一手文学,每月洋洋洒洒万余言。他说他正努力尝试用文学为古贝春做点什么。写字,是他的常态。目前,他已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曾获“德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德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德州市第九、第十届精神文明工程奖”、“中国酒业新闻奖”、首批“德州文化之星”、首届“长河文艺奖”等。著有个人专著两部,主编文集两部五卷本。

怎么样?够眼晕的吧?可是还有你想不到的。

“李老师”是大家给文化总监李宽云的尊称。能称得上“老师”,肚里肯定不是吃素的。他给人的印象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博闻强记、文采斐然、谈吐幽默、工作严谨、敬业真诚。公司文化建设大多出自他手。这样一员“大将”又是怎么来到公司的呢?

“李老师”从小喜爱文字,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四年级他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可是摆弄文字不能当饭吃。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单位不景气,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窘境。尽管如此,他依旧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在一次县文化局征集民间文学稿件中,他的表现很抢眼,被录为临时工。李老师的突出表现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还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时任《古贝春报》顾问的高步云老师。由于共同的爱好,他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了解,高老师说酒厂正搞“人才储备”,如果你想来,他可以向周晓峰总经理推荐。这时李老师也了解到周总是个非常敬业的人,而他那句“不干则已,干就干一流”的豪言壮语让他有种“知音”的感动和共鸣,于是他欣然应允。就这样,在1998年冬,他当上了《古贝春报》编辑。

古贝春是个大舞台,可以让各种人才大展拳脚。李老师这个痴迷文字的人正赶上公司大规模建设企业文化的浪潮,他不想当弄潮儿都难。

我们先来看看李老师的“大作”:

2007年筹建古贝春酒文化馆,成为山东省白酒企业第一家酒文化馆;

2007年负责公司工业旅游建设工作,筹建旅游景点,设计旅游线路,2008年古贝春工业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再创山东白酒企业第一。此后又主持建设了百诗苑、酒星雕塑、酱香型酒生产车间参观走廊和诗酒大道四大景观;

个人出版专著1部,主编企业文化书籍8部,公司期刊2本,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通讯报导数千篇并多次获奖,被《华夏酒报》评为“十佳通讯员”,聘为特约记者。2007年获得“中国酒业报刊十佳优秀主编”殊荣。曾荣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齐鲁文化之星”称号,加入中国楹联学会和山东省作家协会。

……

但凡单位不乏靠写文章混饭吃的人,但能把“写文章”当成自己的事业与追求,在这个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能因此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离开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化“磁场”吸引人,也造就人。近年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王树文,“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集体,公司“九面旗帜”、“古贝英才”等先进个人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这些“古贝春现象”是公司长期重视人才建设的结果,它昭示着古贝春的劳动者素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又反过来推动着公司的各项事业顺利前进。古贝春人,总是要屹立在潮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