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古贝春喝什么?

2017-02-06

      这几天,在手机上看到一篇1989年《人民日报》记者朱剑红所写的文章,叫《肯德基吃什么?》。文章分析了肯德基登陆中国后火爆的原因,消费者为什么趋之若鹜?他们是在吃“派”?吃“快”?吃“名”?还是吃“文化”?最后答案揭晓:消费者还是吃的“美国文化”!我就突发感想,古贝春又是喝什么呢?
       古贝春酒畅销30多年不衰,目测取得的荣誉牌牌足够摞满一大间屋子,光是那“国字号”牌牌就能摆开金光闪闪的一大片。这些荣誉的背后,不就是消费者喝出来的嘛!对于原因,我分析有这么几条。
      其一:喝着“顺口”
     “顺口”这事是多年形成的,这一消费群体是古贝春最忠实的“粉丝”,就像俄罗斯人爱喝高度酒一样,你叫他喝低度,他味同嚼蜡,宁肯不喝。如果让喝惯了低度清酒的日本人喝高度伏特加,还不如杀了他。除了度数,还有口味问题,爽净、浓郁、芬芳、清香等等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喜好。“喝着顺口”现象在我们武城特别明显。举个例子。今年农历7月15,同族兄弟都来上坟,午间畅饮。二哥拿出一瓶外地酒,据说是朋友送的,包装精美,挺上档次。大家满怀期待倒上一喝,大失所望,都没了下文,这时的气氛就有点怪异。好容易这一瓶喝完了,大家也不客气,一致要求喝武城酒,哪怕散酒也行,他味儿正!果然,散酒一倒,醇香扑鼻,倒进嘴里,甘甜芬芳,顿时气氛活跃了起来。第二次上坟,我们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直接上古贝春!
     其二:喝着放心
     放心来自对古贝春的信任。不光因为古贝春得的什么第一名、第二名,什么千年金奖、布鲁塞尔金奖,那些牌牌是上级给的,离老百姓太遥远,你就看一车车沉甸甸的粮食拉进去,一车车冒着热气的酒糟拉出来,就知道厂子是实实在在生产粮食酒的。有一次,德州作家王季春女士街头散步,路过专营白酒的小酒店,被香味吸引,走入店内。店面不大,也不起眼,她记得前几年她家经营好几个品种的酒水,如今满屋子都是清一色的古贝春。面对她的疑问,店主说不是本土生产的东西,质量隔肚皮,体会不到真味,卖给客人心中也没底,谁知道那酒是真还是假。从去年开始,她就只经营古贝春酒。她问,你怎么就知道古贝春的酒是纯粮食酒?店主只回答一句:“你到厂里看看就知道了。”放心还来自厂里那些现代化检测仪器和生产线,这是规模化大型企业所特有的,不管是高档酒还是低档酒,统统在这些仪器面前过一遍,保证了健康无害。
      其三:喝的文化
      古贝春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从商代开始,武城就盛产国酒“秬鬯”,这是一种用黑黍酿制的香酒,当时作为朝廷的贡品,老百姓是无福消受的。在隋唐时期,武城一带的制酒业达到鼎盛时期,渐次取得了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地位。“要买酒,贝州(武城史称‘贝州’)走,大船开到城门口”,“一杯状元红,醉得公鸡不打鸣;一壶高粱烧,醉得船家不开艄”。这些俗语至今仍在武城民间流传。宋至清初,武城的酿酒业仍处于繁荣阶段,运河两岸布满大小不一的酒作坊。建国后,位于运河东岸的“柴、何、胡、马、孙”五家较为出名的酒作坊合并,那时也没有什么品牌,只是他们采用的“杂粮酒”酿造工艺被后来的“国营武城酒厂”继承并发扬光大。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古贝春”应运而生,意为“古老的贝州大地又焕发了青春”。到了现代,周晓峰董事长充分挖掘古贝春酒文化,建立了古贝春酒文化馆,以声、光、电、沙盘等形式充分展示古贝春的历史渊源、取得的成就、生产工艺和文化建设,并修建了诗酒大道、酒仙山、百诗苑 、古贝春湖等文化景观,厂区焕然一新、风景宜人。“把文化倒进酒里”,是古贝春人不懈的追求,繁荣和发扬古贝春酒文化也历史性地落到了新一代古贝春人的肩上。
     其四:喝的乡情
     “乡情酒、乡情酒,一杯下肚不想走。”我的叔伯大爷现居河北邯郸,年逾八旬,却总是离不开武城酒。每次回家,堂哥都要带来特大号塑料桶买高度散酒,不单是自己的,还有给亲朋好友捎的。后来,堂哥干脆在邯郸卖起了古贝春散酒,还开了一家门店,不时在微信群里发来他和大爷喝酒的照片,赚来一大片点赞。我想,这样的情况恐怕不在少数。喝惯了家乡酒,身在外地也不忘斟上一杯古贝春,寄托思乡之情。而在家的呢?古贝春公司无疑是武城的骄傲:年缴税金一亿五千万左右,是武城县的第一纳税大户;连年向武城二中捐赠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子实现梦想;每年举办消夏晚会,邀请京剧票友、草根艺人登台献艺,活跃文化生活;每年通过德州市总工会向德州市困难职工捐赠10万元的生活用品;不定时在弦歌湖广场举办元宵节焰火晚会……这些,是古贝春这个立县企业为回报消费者的厚爱所做的努力,所以我们喝的每一口古贝春酒都在为这些公益事业增砖添瓦,您说是不是我们这些父老乡亲支持古贝春、消费古贝春的一大原因?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外在口感到内在质量,从文化内涵到消费心理,这四点都是我们消费古贝春、支持古贝春的真正原因。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