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的益处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6-02
从3月份开始,公司党委号召大家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并畅谈学习体会。说起学习,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曾论述过它的重要性,但这次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感觉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跟我们语重心长地谈心,那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风范,令人倍感亲切。我想,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首先要学习这种风范,那么,我也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谈一下学习的益处。
眼下为什么要强调学习,老实说,是形势在逼迫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电脑、数码、OA办公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成倍的财富。但如果我们不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技术,自然就会落伍。我曾设想,如果曹雪芹先生能用电脑写作,那么他就能写完《红楼梦》,就不会留下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但反过来,曹雪芹生在当今却不会使用电脑,遗憾照旧。形势逼迫的另一点感触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越来越深,但同时又要求个人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深度广度全具备,里里外外一把手,你说除了不断学习还有啥好办法?
被逼着学习,会有一些人不情愿或不习惯。懒惰是人的天性,需要我们理智地去控制,比如,7点上班有早来的,9点上班也会有迟到的。这是一种习惯,而学习也是一种习惯。培养一种好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古人说得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的习惯,让公司逼成习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当然,不论是从公司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我们都需要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因为只有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才能切身体会到学习的好处。
一是开阔眼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啥?看得书多。读一本好书,我们等于是听一位名人授课;看一幅画,我们可以欣赏自然加人文的意境;一部电视系列片,可以让我们完整地了解一个人或一个大事件;一部电脑,可以把七大洲四大洋尽收眼底。公司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收获的效果各不相同,比如社交礼仪,有些人不经培训就懂了,因为他事先从阅读的书本当中就学到了;而有的人即便是参加了培训,但学得不认真,听得不仔细,事到临头照样迷糊。
二是明辨事理。李洪志说:地球已经毁灭过33次,有人信了,赶紧练法轮功,以求在地球第34次毁灭时脱灾免难。其实稍有学识的人就不会轻信这番鬼话,至少会有几个疑问:地球毁灭的33次分别在什么时候?有何为证?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有人说了,李大师是释伽牟尼转世,神通广大。这又说不通了,神怎么会怕“人”缉拿,你就站在街上,让警察抓不着你,那多有说服力!丧家犬似地溜到美国去鸣屈叫冤,倒真是原形毕露了。迷信和无知是一对双胞胎。近十几年来,时常有谣言流传,如“千禧年末日说”、“ 2012年12月21日末日说”,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竟使一些人惊惶失措,并以讹传讹。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智者是谁?可以是各种身份的人,但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懂得多,善思考。
三是少走弯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其实学习的好处是:不吃一堑,也长一智。即:总结他人的经验直接利用,吸取他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但又吸取了秦朝劳民伤财、严刑峻法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宽刑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盛世景象。唐朝同样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但又把隋炀帝滥用民力、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丧身作为反面教材,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水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此,勤于政务,“去奢省费”,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创造了为世人所称道的“贞观之治”。近代以来,国门洞开,面对国外的艺术成果,鲁迅提倡“拿来主义”,毛泽东更是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些都是智慧型学习的典范。
四是创新进步。时代需要创新,社会需要进步。对于个人而言,也需要不断创新进步,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切都需要学习。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想成为一个书法家,需要从基本的运笔、基本的笔划练起,再临摹名家字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就需要从最基本的“唱、念、做、打”开始,通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刻苦练习,达到独树一帜。在我们公司,有多个技术岗位,也拥有多名工程师、酿酒师等,这些人是我公司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中坚力量。我们要达到或超过他们的水平,就必须以百倍的努力加强学习,否则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