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6-30
举杯剔透醇香的古贝春酒轻啜一下,让透凉的酒体在口中慢慢地铺开,在齿缝、在唇间浸润开来,继而扑向舌头,直至舌尖,敏感的舌尖能品古贝春酒之甘洌,赏酒之馥郁,尝其味,辨其优劣,这便是公司品酒师们灵动细腻的舌尖上的艺术。初看《舌尖上的中国》这档栏目,最先是被这名字所吸引,这“舌尖上”三个字给栏目划定了无比轻松和新颖的基调,这要比“美食天下”、“美食中国”等增添许多令人神往的元素,这档栏目不出意外地获得较好口碑。“大漠风沙”、“塞外飞雪”、“烟雨江南”,景致、人文、饮食,三者的完美交融积淀孕育出形色不一的美食,历经百年千年,留在当地人唇齿间的,涌动在舌尖上的是世代相传、亘古不变的绵长记忆。
且不论是否应算是包含文化的食物,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人,各种粗粮充斥舌尖的味道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镌刻成了一段段的辛酸过往。在那些诸如“地瓜面窝头”、“地瓜秧汤”、“野菜团子”等等食物面前,下面的这些食物不堪称其美味,或也不足以流传,但若单论其是否可谓当地特色,应勉强可列入。但人们已不再做此类食物,甚至不再去提及它们。其实,能勾起内心悸动的美味,并不一定是所谓的山珍海味,能让舌尖久久难以忘怀的而是浓浓的故乡情怀。
手擀面
老家至今还保留着那根黑黢黢的擀面杖,许是年代久远又不常用的缘故,它显得越发的苍老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下面,是一条条干裂的纹络。对于这根擀面杖的记忆,我清楚记得它的仅有的两个用途,一是为全家擀面条用,另一个作用便是母亲举起它打闯祸的弟弟。
小时候很享受祖母擀面的场景,祖母颤微微地踮着小脚把宽大的面板搬到炕上,撒上一层玉米面后,就把一块面在手下不紧不慢地揉搓,我所惊奇地是,那面团不知是如何在她的揉搓下变成一个大大的馒头。接下来,祖母会熟练地把那馒头按压成饼状,先是用短小的擀面杖一遍遍地擀压,当那面团越来越大时,祖母会换成这根长长的擀面杖,卷起,擀压,铺开,再卷起,再擀压,如此反复,缠上面饼的擀面杖与面板之间摩擦出的声响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荡。待面饼擀压得似纸张般轻薄时,祖母便把它轻灵地折叠起来,接下来锋利的菜刀在祖母手里灵活地游走,刀过后,粗细均匀的面条便出现了。孩子们很乐意抢着去抖开刚切下的面条,也会挑出那些长长的面条,站到炕沿边上,用手捏住面条一端高高举起,任其另一端低低地垂下,如柔软却韧性十足的柳枝儿随风摆动。
如此工作,祖母会重复几次,所做出的面条才能够这一大家子人吃。而后往大锅里切几片葱花、白菜叶儿,翻炒几下炝好汤加水烧开,面条便下锅了,不一会儿,手擀面的清香便会飘满整个屋子。一家人团桌而座,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了桌,吃之前再放些家里自制的炸好的西瓜酱,点几滴芝麻香油。那浓稠的红汤、青青的菜叶、劲道绵白的面条、滚动于口中的咸鲜,包裹于舌尖的温热会让人胃口大开,直吃得人大汗淋漓直呼痛快,抚着鼓胀的肚皮幸福地打着响嗝。
如今,随着机制面条的出现,就再没吃过祖母做的手擀面了,但那面条纯纯的香味儿却至今难以忘怀。
土里蹦
我小时候每年的二月初二,孩子们的衣兜里都会塞满这种食物,放到嘴里一咬嘎嘣脆响。
现在每到二月初二,街市上遍地都是叫卖这东西的,有时候会给孩子买点吃,但孩子懒懒的,对其仿佛再也没有我儿时的热情了。
小时候,还没到二月初二,小伙伴们便已按捺不住满心的兴奋了,相约骑车去村东的河滩上取沙土。一条小沙河蜿蜒从村东流过,隔年便会有河沙从河底清出,经年的暴晒,河沙细滑而洁净。过去村里的孩子们,都是穿这河沙铺垫的布袋长大的,河沙经反复锣筛熨烫后,铺到婴儿身下,从不会使孩子生出褥疮、湿疹等皮肤病。伙伴们每年都会去那河滩上运土,因为那些微微泛红的沙土,细腻柔滑,微尘少,更适合用来炒土里蹦。
孩子们贪多,每人都会把蛇皮袋装得鼓鼓的,但麻烦随之也来了,仅能简单掌握骑行技巧的孩子们哪能把其运回,就这样不舍地一点一点地把土倒出,直到能摇摇晃晃地把沙土运回了家。
这土里蹦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白糖加水和面后,将面揉搓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团,可以是长条,可以是棱形,还可以是小圆球。然后把孩子们运来的沙土筛净后放入锅内,烧火反复炒沙,这沙土在锅内竟也能像烧开的水一样咕咕冒起土泡。这时把面团倒入锅内,先是轻轻地翻搅,等面团表皮变了颜色,就可以快速地反复翻炒了,直到炒熟。而后再用笊篱把面团捞出来,放到筛子里反复将其附着的沙土筛干净。每年二月二的下午,从每家的窗户里都会传出这铁铲、沙土与锅底摩擦出的刺耳响声,也会飘出这甜滋滋的,只有这个节日才会有的味道。
土里蹦的表皮上总会沾着些许的沙土,但孩子们没人理会这些,个个会把自己的衣服兜里塞得满满的,相互交换,相互炫耀。村里老人都提倡孩子沾点土对身体有好处,对于这种说法虽没有科学考证,但世世代代在村里长大的孩子从没有因为吃这看似不卫生的土里蹦而生病的,生于土地,源于土地,黄土对于我们,是深入身体直至骨髓的。倘若非要做个解释,只能如此了。
每年的二月初二,仿佛整个村庄都被这咬碎土里蹦所发出的“嘎嘣”声响所掩盖,被一种甜滋滋的幸福所笼罩着。
古贝春酒
大多数人对于白酒味道的最初记忆,是与偷偷摸摸的初尝有关。相信在武城这方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在开始抑或是后来的很长时间里,白酒的味道是和古贝春酒相统一的,白酒味道便是古贝春酒的味道。
从小时候开始,每逢节日,家家户户便会被这古贝春酒馥郁的浓香所充盈,多数的孩子最初定是被这清新的酒香所吸引,也恰恰被这琼浆玉液般的酒体所迷惑,或也好奇于大人们豪饮后的沉醉。随后便有了偷偷摸摸把酒灌入口中的经历,初尝白酒的感觉谈不上享受,倒会在脑际中留下几分深刻至极的苦涩和辛辣。
酒是中国人把微生物发酵技术发挥到极致的产物,酒是萃日月,集雨露,历染岁月的传神之作。酒所能承载的是厚重的人文,浓缩的是清泉五谷,彰显的是人之豪迈、土地之厚重、历史之绵长,古贝春酒莫不也是如此。
置身于公司宏大的酿酒车间,在那沉寂的窖池边,仔细地听,听那从精选的五谷投入窖池的那一刻起,在温热潮湿的静谧环境中,日复一日,清泉水浸润了五谷,轻轻唤醒了沉睡中的菌群,随后五谷沁出甜滋滋的气息,更伴随这疯狂生长的菌群,有了堪为神奇的转化,最后蒸汽入甑、冷凝,涓涓细流带着别样的清香缓缓流出。这是酒,是自然馈赠给人世间最美的物质,可堪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或为喜悦,或为悲伤,或为成功,或为失败,氤氲透香的古贝春酒伴随着武城悠长的历史烟云一路走来,相依相伴。或壮英雄胆,或抚忧伤泪,绵柔的古贝春酒在武城人的唇齿舌尖悄然滑过,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尾声
舌尖所能尝到的是世间的五味,在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中咂摸出感官的认知。舌尖更能尝出人生的五味,在喜、怒、哀、乐、悲中给各种滋味定格一个难以抹掉的人生记忆。当我们快要忘掉某段的时候,当那熟悉的味道再次冲击舌尖最敏感的神经,它向身心所传递的就是那似乎要忘却的记忆。
当我的故乡在西斜的夕阳中缓缓夷为平地,在那似乎要卷起的漫漫黄沙的下面盖不住的是故乡的美丽,还有我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
我最喜欢《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集的解说,各种美食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