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汉字的魅力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新厂灌装车间  发布日期:2013-10-08

  当我在信笺上写上这几个汉字时,人类文明早已进入21世纪的2013年,方便、快捷、高效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限量、秒杀、酷帅是常用语。在这个快节奏,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在快得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是否遗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看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颇深 ,一些以写字为基本功的中小学生对有的常用字、习惯用语不能正确书写,试问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又会正确书写多少?相信有些父母还不如他们。可能自多年前离开校园,工作、结婚、生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同,书写汉字的多少也不同,像灌装一线员工写字的机会很少,公司的办公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或许会多一些,但近几年手机、电脑的全方位“吞噬”,人们有事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发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纸、不用笔、不用手写,按按键全部搞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汉字不会写,认不清,又能摆脱手写不堪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现,虽干净、工整,但总给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感觉。我们早年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说明手写的汉字是一个人的载体,代表本人,字写的清新隽永或浑厚圆润抑或龙飞凤舞,不管何种字体,字里行间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态度。

  现代优秀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虽能解一时不便,但长此下去,会养成人们懒惰、有依赖的坏习惯。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上小学的儿子去年发了一本名叫《写字》的书,专门让孩子们练习汉字的拼音、结构、部首、笔顺,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到:“正确书写、练习汉字能养成我们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语言文学的情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力,为我们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说得真好,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没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虞世南……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书写、研究汉字的精髓。元朝有个书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为了练好字,从小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写完一千个字才能吃饭。几十年过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大家留给后人的墨宝在现在的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中可见一斑。

  上个月儿子暑假,全家到了河北正定县,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光塔寺就有七座,历史名人手迹、碑刻比比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元寺,里面有一个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个叫“赑屃”的大兽,碑身是一个残存的断碑,碑文的内容虽不明确,但碑文的刻字让我们不懂书法的外行都叹为观止,字字苍劲有力、饱满,历经唐代千年,“容颜”不变。

  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中国的汉字,不是不用代书工具,而是少用,多动笔,早在今年三月公司就提出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兴求学务实之风,我们应好好珍惜,抓住机会,多读书,多记笔记,感受笔在纸上飞驰,字在笔尖流淌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