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武城县青年路董建俊  发布日期:2016-08-03

亲戚都是走出来的。打我记事起,娘就这么对我说。

再近的亲戚,如果不常走动,慢慢的也会变疏远。亲戚之间,只有经常来往,才越来越有亲戚味儿。尤其在乡下,走亲戚约定俗成,逢年过节,俨然已是一道风景。

先说亲戚味儿。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亲戚味儿”首先是浓浓的酒味儿。对于孩子们来说,走亲戚就是一个“吃”字,儿时的全部记忆,几乎都在舌尖上。

早起一睁眼,如果见母亲在准备好吃的饭菜,不用问就知道家里要来亲戚。这时候,母亲的话就是圣旨,孩子们变得格外乖巧懂事,很勤快地帮着母亲忙东忙西。

父亲这会儿要去供销社买酒。无酒不成席,乡下人就认这个理,有酒无菜,不算慢待。招待亲戚哪能没有酒,尽管那时日子不宽裕,只能买散装的“古贝春”酒或者古贝大曲,但待客的礼数一定是要尽到的。

等亲戚进了家门,主客双方先是一阵子寒暄。见酒肴准备好了,主人会招呼客人入座,边喝边拉呱儿。于是,这“马拉松式”的酒席就开始了。之所以称之为“马拉松”,是因为这酒席喝得实在有点长。特别是农闲季节,少则两三个钟点,兴致高了,喝到天黑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表达亲戚间的那份深情厚谊。

走亲戚往往没那么多规矩,孩子们一般也能上酒桌。当然,孩子们都是“肴将”,很快就席卷了满桌的下酒菜。大人们自顾喝酒,对于孩子们的“放肆”行为貌似视而不见。他们的重点在于酒,只要有酒,这农家院里的话题就永远扯不断。等孩子们吃饱了四散而去,大人们会拌个白菜芯或者小葱豆腐,接着刚才的话题,将酒席进行到底。

酒烫了一壶又一壶,这酒席却丝毫没有结束的意思。酒的醇香先是在老屋里漫延,再后来,连院子里也飘着浓浓的酒味……只有话说透了,酒喝够了,这亲戚才算没白走。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走亲戚,哪怕亲戚离得很远,来回走上几十里路也心甘情愿。八岁那年,到离家18里远的吕庄,也许是父母为了锻炼我,放任一个小孩子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吃过早饭就上路,边走边问路,中间穿过四、五个村庄,一直到中午时分,才赶到亲戚家。好在没误了吃席,那天是我家亲戚办喜事,我一进门就看见有个人提着大座壶,壶嘴里冒着热气,一股浓浓的酒味飘过来。原来这个人是负责满酒的,他边满酒还边跟我开玩笑,问我是否喝一盅。我连连摆手,同桌的大人们却毫不推辞,端起酒杯仰脖子干了,很豪爽很惬意的样子,还冲我亮亮杯子,意思是说,这么好的酒,咋不喝呢?

亲戚味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亲情。我家对走亲戚这事特别重视。我外公膝下无子,只有我母亲和姨娘两个女儿。这就意味着,在姥娘姥爷相继过世以后,姥姥门上这门亲戚基本也就断了。但是,在过去那个年代,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婆家这头发生纠纷,或者遇到分家、盖房之类的大事,一般都是把娘家人叫过来,给主持一个公道。如果姥娘门上没有舅舅,也就没人给撑腰,好多事情办起来是很棘手的,在村里人面前好像有什么短处似的。

因此,我母亲当时做出的决定绝对称得上英明。母亲要求我们一定要跟外公院中没出五服的侄子们多来往,要跟“舅舅们”走动起来。母亲说:“你们现在年龄都小,撑不起门户,咱家往前用人的地方多着哪。只要走动起来,都是亲舅舅。”

因为来往比较密切,和母亲说的一样,舅舅们都跟亲的一样。特别是大舅,喜欢喝点酒,我们每次去看他,总要给他带上“古贝春”好酒。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和哥哥、还有老姨家两个表哥一起去大舅家,舅舅很高兴,把他存放的陈年“古贝春”酒都拿出来了,还让舅妈给做了一大桌的下酒菜。

一边喝酒我一边问,老舅您这么爱喝酒的人,怎么还能放住这些陈年老酒?真有定力!老舅说,要不是看你兄弟几个来,我可舍不得喝了这陈年老酒。一句话让我们很感动,轮番给老舅敬酒,老舅来者不拒,喝了有十几杯竟毫无醉意。我问老舅,酒量咋这么好呢?老舅说话让人听着就舒服:“看到你们几个外甥这么有出息,再喝这些也不会醉。”

走亲戚不是做样子。到了农忙季节或者修房盖屋需要帮手,这时候就显出有亲戚的好处了。老舅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每当我家忙得不可开交时,老舅就像“及时雨”,赶过来干个一天两半晌的,就把大田给收拾得利利索索。还有我家盖房子,老舅带了十几个人过来,三两天就把大框弄起来了。

      老舅急公好义,在村里有威望,他们过来帮忙从不要工钱,管酒管饭就行。因此,母亲总是吩咐:“给你舅舅们买最好的酒!”舅舅却说:“拿我当外人不是?别忘了咱是亲戚,喝古贝大曲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