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的“编外功臣”高步云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李宽云  发布日期:2019-08-07

高步云先生向中国作协来宾介绍文化长廊

人物小传  高步云,193710月出生,河北故城人,爱好文学,系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先任教师,后担任过派出所长、武城县公安局法制科长等职,任职期间及退休后,长期为古贝春服务,宣传企业业绩,为文化建设献计出力,曾任公司文化顾问,著有《漫话古贝春》一书。

在古贝春创业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位特殊人物:他不是酒厂的职工,却比酒厂的职工更熟悉酒厂的历史,被人们誉为“活字典”;他不是公司干部,却比公司干部更多地参与了企业决策,有“高参”的称谓;他不是报社记者,却比报社记者更多地报道宣传了公司的发展业绩,被人戏称为“喇叭将”。他就是曾任我公司文化顾问的高步云先生。

高先生与古贝春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贝春品牌刚刚诞生不久的1979年,他在《花蕾》文学期刊上以“春回大地酒香浓”为标题,第一次撰文宣传了我公司的发祥地——武城酒厂的崛起。1981年他从本县甲马营公社调到老城公社派出所任所长,与武城酒厂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不仅为百废初兴的企业搞起了“厂队联防”,而且在工作之余用手中的笔多次报道酒厂的发展业绩。由此直到1989年从公安退居二线,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他为酒厂的“业余服务期”。接下来,高先生即受聘来酒厂从事文字宣传工作。直到2008年初的十八个年头,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他为酒厂的“专职服务期”。这两个时期,包括武城酒厂扩建为古贝春集团总公司的重要时期,历经张子文、李庆荣、周晓峰三任酒厂和公司领导人。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古贝春人誉为“三朝元老”。在这28年中,高先生以他的平生所学和辛勤笔耕为古贝春做了大量的工作。

高先生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兀兰屯村(1964年划归河北省故城县)。上初中时就在《大众日报》发表文章,毕业后被保送到武城师范就读。上师范期间,由于学业和实习成绩优异,引起了教育部门的注意,1959年未毕业就被派往县重点学校——武城城关完小任六年级语文教师。高先生三年教了三个毕业班,升学率均居全县之首,成为县里培养的重点教师。在三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奋笔撰文,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再度引起了缺少文秘人员的公安部门的青睐。1962年他又成为一名公安战士,从当秘书到当派出所长、法制科长等职,直到1998年于公安战线退休。

高先生与古贝春打交道的初期,正是古贝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第一次创业的阶段。酒厂万事开头难,而高先生刚走马上任的老城派出所所辖地区,素有“破城烂县,秩序混乱”之称,摊子大,案件多。他身为一所之长,既担负着治理一方平安的重任,又要不断撰稿宣传古贝春,工作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高先生却以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组织和带领干警抓破案、抓防范、抓综合治理,三年即破获盗窃、流氓、拦路抢劫等刑事案件二百余起,使老城地区出现了平安祥和的局面。为此,老城派出所被德州地区公安处通报表彰,评为全区的先进派出所,集体和他个人均荣立三等功。山东省和国家公安报刊上多次刊登他们的业绩,《人民公安报》以显著的大标题,褒赞他们的治安巡夜队是“卫运河畔的夜老虎”,他们创立的重点保护大企业的“厂队联防”,在全省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得到推广,《山东公安》载文称这是一个“开创性举措”。在此过程中,高先生还抽时间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酒厂和张子文的创业历程。先是在《大众日报》、山东《市场报》、《山东科技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媒体上报道,然后便是在《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稿宣传。一时间,社会各界为之瞩目,为古贝春享誉齐鲁、走向全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工作大多是利用自己的工作空闲或开夜车赶出来的。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古贝春酒历史渊源的考证,接待文化名人参观考察,为酒厂发展出谋划策等。真是尽其所能,不遗余力。

高先生1989年来武城酒厂做专职文字宣传工作后,除了写新闻报道外,还写公文材料,参与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继续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1993年,武城酒厂扩建为古贝春集团总公司,他参与了更多的事务。1996年周晓峰出任公司总经理,明确他为古贝春文化顾问。当时的古贝春公司正在“低谷”中艰难爬坡,因此他除了写作之外,还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多年来对酒厂的了解,为古贝春的第二次创业献计出力。当年的下半年,公司经营情况出现好转,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创办了《古贝春报》,他担任了该报顾问。为办好报纸和打造古贝春文化品牌,他不仅多次授课培训通讯员队伍,而且还从社会上为酒厂物色了一批写作人才,如《古贝春报》的三任主编有两位是他引荐到酒厂的。与此同时,他还开始筹划撰写长篇酒文化系列散文集《漫话古贝春》,在《古贝春报》上以连载的形式,展示古贝春酒的历史渊源、当代业绩和优良品牌。在撰稿过程中,他大量搜集和阅读各种与酒、与武城有关的图书资料,多次深入民间采访见闻广博的老人,还到本省的东阿考察曹植的遗迹,到河北的清河搜寻武松的传说……历经10年光阴,至2007年底,终于将该书结集出版,为古贝春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此书发行后,受到厂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二十八年来,高先生为古贝春撰写的各种文字材料达50余万字。

与文化学识相比,高先生的品德同样令人称道。首先说他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从教师到派出所长再到公司文化顾问,他喜文疏财、洁身自好的优秀品格,是人所共知的。当派出所长时,多次有人送巨款上门试图非法办理“农转非”户口,被他严辞拒绝,一个口子也没有开。在为酒厂“业余服务”的10年里,除了来厂时喝顿酒吃顿饭,从未拿过酒厂一分钱,每年收入的二、三百元稿费还都与朋友们取乐喝酒了。在后18年为酒厂“专职服务”时期,他一直是公私分明,从未私自拿过厂里的一草一木一瓶酒;他因公外出,吃饭、住宿或购物开报销单据,总是钉是钉、卯是卯,从未起过假公济私之念。在撰写《漫话古贝春》的过程中,他的一个外甥在北大读研究生,他不止一次地让人家到图书馆为他查阅历史资料,查到了复印好再给他寄来。三年时间,寄来的资料足有几十斤重。其费用是他从稿费中给外甥寄去200元钱。此一时期有的企业要高薪聘请他去办报纸,被他一口回绝。因为他恋念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心系古贝春文化事业。过后,他依然专心致志地撰写《漫话古贝春》。

像高先生这个年纪的人,目睹过尸殍遍地的战争岁月,体会过灾荒年饿得眼珠子发蓝的滋味,见证过古贝春创业时的艰苦,所以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他在公司招待所吃饭,怕掰开的馒头没人吃浪费了,他就抢着吃别人掰开的,或者把自己掰开的馒头提前“落实到人”;看到饭桌上有剩下的酒,他就叫服务员把它集中保存起来;有时领导安排的饭菜,他估摸着吃不了,就叫服务员少上一两个。他不但自己倡导节约,还经常把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有一次,他发现公司的厨师在香油瓶上安了一个带小孔的橡皮塞用来节约香油,非常高兴,马上在《古贝春报》上发表一篇《一滴香油见精神》的随笔,予以颂扬。1999年公司改制时,高先生为了倡导节约公司费用,主动向领导要求取消他免费在招待所用餐的待遇。若干年内,他在酒厂每月300元的工资,都变成了自己的伙食费,他还是心无旁鹜地撰写他的《漫话古贝春》。高先生的举动,尤其是在饭桌上的举动,曾招致过一些人的非议,说他“事多,零碎”。但扪心自问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般人所难以具备的品德。

在为人处事上,高步云先生还是一个嫉恶扬善、公道正直的人。他从不因为与谁不对劲儿,就抹杀人家的长处;也不因为和谁投脾气,就包庇谁的缺点。他向领导反映的情况,首先是公正客观的;他向领导提出的建议,首先是不包含私心杂念的;他申办的事,首先考虑的是集体利益。对于企业或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在他的文章中,既有尽情尽理的谆谆告诫,又有投枪匕首般的无情鞭挞。

      2008年初,高步云先生卸任“公司文化顾问”一职,为多年的服务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他终于可以真正退休,无牵无挂地安度晚年了。但高先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古贝春的创业路上有他闪光的足迹,古贝春酒里融入了他的血汗,他无法割舍与古贝春的情怀。同年底,他将多年来写作的文章结集为《故乡的路》出版,书中的大部分文章与古贝春有关。此后,他依然关注着古贝春,尽一切机会为古贝春继续服务。公司举办酒文化节,召开产品发布会,寻找建厂文物,等等活动,只要需要他参加,他几乎没有推辞过,而且像主人一样忙前忙后,迎来送往,建言献策,丝毫不顾及年老体弱。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感慨万端,除了感叹他与古贝春深厚的情义,还有他优秀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