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酒香漂流的文字——《对酒当歌》出版追忆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  发布日期:2010-09-03

 

  近日,由公司文化中心编著的模范人物报告文学集《对酒当歌》经过一年半的采写、编辑终于在第八届古贝春酒文化节前夕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书中通过大量翔实的材料,再现了公司那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风采。在这里“对酒当歌”表现的是一种对劳动者的赞颂,是公司积蓄许久之后一种豪迈性情的恣意宣泄。这部书的出版是以《古贝春报》编辑部为主体,在文化中心全体职工和广大通讯员的积极帮助下圆满完成的,当这部凝聚了公司领导和职工集体智慧,汇集了文化中心全体职工心血的书籍正式发行出版后,《古贝春报》编辑部的同志们由衷地发出一种慨叹,一种历经疲惫却心满意足的感慨。笔者作为此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亲历了它成型的整个过程,若把其比作一条路,那一路走来,几多汗水,几多辛酸。

 

 

  曹操在那首脍炙人口的《短歌行》中曾经这样写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整首诗所蕴含的是曹操一贯浪漫和豪放的基调,同时也充满着诗人对人生的理性思索。

  若能还原历史,我想曹操定是手执香气四溢的酒杯,心怀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继而发出了“人生几何”的经典慨叹。其中“酒”是这首诗的载体,也催生了诗人“歌”的欲望。“歌”是一种情感宣泄方式,“歌”的是一种慨叹和赞颂,“歌”的是一种思索和豪情。

  曹操的“歌”源于他内心的感触,也流露出他对人才的渴求和扭转历史的雄心壮志。以史为鉴,我也总在被一些事情和人物感动着,无论是对于公司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公司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一大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爱可敬的职工,他们的事迹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不为大家所传诵,但公司所有的人都铭记了他们的奉献,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歌颂他们,向他们献上我们最诚挚的敬意。

一 、 启  梦

  今年8月底,公司将在德州举办第八届古贝春酒文化节,期间我们将对外集中展示企业形象、品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有关部门也是自几个月前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工作。

  作为文化中心,前期宣传,现场报道,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我们还想向此次文化节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在文化节前夕出版公司模范人物报告文学集《对酒当歌》。

  虽然此事早已开始筹划,但为了给作者充足的时间采写、修改,我们把截稿时间定在了四月中旬,距离文化节开幕仅有四个月的时间,若要如期出版,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一)由于作者均非专业写作人员,所写稿件良莠不齐,若把质量欠佳的全部“砍”掉,那所剩将不足以出书。(二)对所有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需要较长时间,且我们还必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挤时间做这项工作,那时间上怕难以保证如期。(三)即使稿件修改完毕,后期的文字校对、照片的配发、插图的遴选、书籍的印刷等等多个程序,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奇迹往往是在不可能中诞生的,但奇迹的诞生并不是在无所作为的等待中得来的,而是得经历一番超越常人的奋斗。我们论证了这一结论,当然也体会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滋味。

  一本好书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最贴切的比喻应该是绣花,绣花是一种手工技艺,一副好的作品,是靠一针一线、精雕细琢而成的,也便是所谓的“慢工出细活”。

  “这次出书,虽然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但质量一定要高,一定要出精品,否则就不是我们文化中心的作风,我们要为文化节献份大礼,而不是掩人耳目的次品……”这是李宽云主任给我们定的标准,也算是一个动员,话自然也说得铿锵有力。

  李主任接下来把具体计划和盘托出,环环相扣、清清楚楚。显然,这事早在他的心中酝酿许久,最起码他让我们明白了此事的可行性,虽然看起来依旧很是艰难。

  前国家男足主教练米卢那句“态度决定一切”曾在中国流行过很长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的辩证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同样,对于我们,完成这项任务,自然也得靠态度,也便是促使能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积极且顽强的信念。

  你听过公司的威风锣鼓吗?当百余人和着同一个节奏,敲击出铿锵的鼓调,那隆隆的节奏漫溯心间,给予你的是一种奋进的力量,更是作为一个古贝春人的自豪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责任。

  怀揣对公司的爱与责任,怀揣必胜的信念,我们开始了这段步履维艰的寻梦之旅。

 

二、 寻   梦

 

  公司计划出一本模范人物报告文学集的通知一贴出,公司的“作家们”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采写工作当中,大家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迅速挖掘出各个部门的许多感人事迹,截止今年四月中旬截稿时,来自各方的稿件已有厚厚的一摞。

  我们应该欣慰,就为公司这些积极支持我们工作的文学爱好者们,但粗略翻翻送上来的稿件,我们知道真正的考验正式开始了。

  首先,所有手写稿件及在早期《古贝春报》上选登的没有备份的稿件必须录入电脑变成电子稿件,以便于校对、修改及出版,对新稿件在录入过程中,笔者要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对大量的错字、病句做第一遍修改。

  时值五月,天已异常炎热,风扇哗啦啦的声响像是急躁的敦促,搅得人心乱如麻。

  当对照原始稿件进行文字编辑时,才知道其难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既然是“业余作者”,受工作性质、眼界、学识影响,“作家”们的作品错字、漏字、明显的病句比比皆是,修改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自己一心二用的做法,往往也总会得到顾此失彼的后果。打字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心情不免有点烦躁。但当心情平静下来,便也就发现了文字背后所透露出的情感,洞察了人性深处的纯美与善良。其实同事们略显稚嫩的文笔中,处处彰显着朴实和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们笔下的人物同样栩栩如生,所描述的事件也同样真实感人。

  炎热,往往会使人汗流浃背。长时间的电脑辐射,搞得我接连几天头晕恶心。一天下班后,迷迷糊糊的竟不知如何到的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一天半,我完成3万余字的电子稿编辑,算是如期完成任务。

  众人皆知李主任对稿件的质量总是精益求精,且做事很是认真严谨,他的文学造诣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总能把稿件中的错误及时“揪”出来。在我将手写稿编辑成电子文稿的同时,李主任和李国锋已经把其它的电子稿件初次修改了一遍,并把所有的稿件打印了出来,然后复印、装订成三册,人手一本开始第二遍更为细致的校对及修改,这时正赶上厂里放麦假,于是每人带着一本“任务”回家休假去了。上班后,三人把所有的错误汇总后,笔者进行了一遍细致的疏理。而后再次打印出来,我们又开始了第三遍、第四遍的修改。

  7月份,距离文化节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文化中心办公室一如既往的安静,但这寂静中却分明透露着紧张的气氛。办公室内气温持续在36度,一连几天,李主任就这么坐着,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汗珠一滴一滴从额头渗出,流下,他下意识地拿起放在一边的毛巾,擦了把汗,继续工作,偶尔站起身来,洗把脸,接着坐回原处。

  电话此时不合适宜的响起,他接完电话,火急火燎地出去了。一会儿,又风风火火地回来。

  “这事怎么安排呢?”他像是自言自语,拿笔坐下,头也没抬,一切又安静下来了。

  几秒钟后,“国锋准备相机,高儿准备录像机,市领导雷建国、吴翠云来视察新建设工地来了。”李主任“命令”道,于是我和国锋又以百米奔跑的速度赶到了工地。

  7月下旬,为保证报纸、书籍均能按期出版,李主任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分工:我负责第七期《古贝春报》的出版、国锋负责报告文学集上所需人物的照片、李主任还要对书样做最后一遍修改。

  办公室又陷入了无人般的寂静,每个人的大脑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只有国锋出去拍照片回来热得粗粗的喘息声能让办公室里发出一点声音。

  偶尔李主任也会叮嘱一下:

  “高儿,这期报纸一定要按时出,注意时间。”

  “国锋,相关照片抓紧时间拍。”

  “上午公司还有个会,我得参加!”他看下手机,匆匆出去了。

  我们在跟时间赛跑呀!

  我们是知道的,李主任的房子正在装修当中,他只好把这全交给了妻子,好在妻子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天气炎热、工作紧张,李主任 患了严重的感冒,他不停地抽着鼻子,还在勾勾画画。只是有时,他像是突地想起什么,抬起头来。

  “高儿,报纸弄完没?”

  “保证没问题!”

  “国锋呢?照片备全没?”

  “基本照完。”

  大家不知道,为了采集到一张和文章主题贴切的照片,国锋冒着酷暑,奔走于公司各个部门、车间,有的已经跑了三四趟,甚至令某些人感到意外,多少有点认为国锋小题大做,因为,关于一些人的工作照片,公司都留有备份,但是时间、场景已和这次文章所写有些不符。

  国锋性情温和,采集每个人的照片之前,他总会电话联系,让对方找个合适的时间。但即使这样,有些往往已经约好时间,但他匆匆赶过去的时候,对方却因有临时任务出去了。国锋只好再跑一趟。

  酒精厂和热电厂的模范人物的照片,是他骑着那辆已不算新的电动车,顶着高温亲自拍摄完成的。

  就这样,国锋终于完成了全书30多张个人和7张集体照片的采集,当他拍出的照片放到文章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拍的每张照片与所写的文章都那般相得益彰,有种知图达意之感,显然他早已参透了每篇文章的精髓,拍出了每个人物最传神的一瞬,为文章完成了点睛之笔。

  那段日子,我们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书样,只要有时间,都会拿出来修改,反复不断地修改。7月28日上午,我们把修改过的书样进行汇总,下班时时针已指向下午1:00,下午李主任就要去出版社调整交付印刷。第二天一早,李主任却匆匆地赶回了公司,因为有重要客人来商讨“封坛大典”一事,李主任必须参加,上午忙完这事,在公司将就着吃了几口饭,他又急忙赶到出版社,直到确定书中错误全部修正,封面、封底、插图完全合乎心理意愿。

  我们没再奢求周日休息,因为,即使这样,时间还很紧张!

  三个人所承担的任务是超负荷的。每天,除去认真完成公司指派的任务外,所有人都把心思扑在这项繁杂的工作中了。也许便是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三个人竟接连中暑。

  没有人歇班,一如既往地重复着枯燥的既定程序,一遍又一遍。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本虽称不上恢宏巨制的《对酒当歌》,在这个热辣的夏季,倾注了《古贝春报》编辑部三人的心血,当然这些都是不为人所知的。

 

三 、 圆  梦

 

  当《对酒当歌》修改完毕行将印刷出版时,三人一言不发,只是抚摸着自己手中残破的原稿,一阵阵心酸,但心酸后感触到的却满是欣慰。其中各种滋味,只有亲身参与其中的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忽地就在脑海中冒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大地爱地深沉!”这也便是我对自己略显柔弱的泪水最好的解释吧。

  2010年8月19日,《对酒当歌》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