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杯酒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山东省武城县检察院  发布日期:2011-06-01

人生就是一杯酒

□马泽友

 

酒,是自古至今流动在北大洼人体内的神灵,一滴一滴,如金玉珠玑,是生命里难以割舍的天之珍物。酒足饭饱,曾经而且一直是人们生活的热望,“酒足”在前,“饭饱”其次。酒,已不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渴慕。

在武城北部,有一片数百平方公里的盆形洼地,那就是有名的恩县洼滞洪区,也有地方志记载为“四女寺大洼”,而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北大洼”。

北大洼人喜好饮酒,原因有二,其一是北大洼地势形同盆地,积水年份偏多,水多则潮湿,以酒驱寒是洼里人的养生之道。至今,我见过很多人家成桶地打回“古贝春”高度散酒,泡入驱寒袪湿的药材,每天饮上几盅,舒筋活血;其二,北大洼相对来说村庄稀疏,爽直而好客的北大洼人,有朋自远方来,必以酒待之,待酒必醉,不醉便是慢待,醉了才是实诚。

加之北大洼人深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名谚,喝酒必喝“古贝春”。久而久之,北大洼的酒文化别具一格,也别不服气,按着北大洼人的说法:“喝出个样儿来给你看!”

北大洼人好酒,其依据可以上溯到很远。隋唐时期,北大洼一带还是一片与梁山水泊相媲美的辽阔大泽,名叫高鸡泊。据《武城县地名志》记载:“今武城北部之四女寺大洼,即恩北滞洪区,总面积330平方公里……古为漳水所汇,广袤数十里原为一片沼泽,遍地芦苇,隋称高鸡泊。”《新唐书》中也记载:“高鸡泊广阔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掳掠……”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糜烂,战祸频仍,灾害肆虐,民不聊生。夏王窦建德就是豪饮过“古贝春”的前身“小米香”酒,才生出惊天动地的胆气,揭竿而起,率领义军在高鸡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做为义军根据地的高鸡泊,与当时秦琼、罗成所占据的瓦岗寨齐名。虽然英雄已随岁月远去,但高鸡泊的盛名却流传下来;三军阵前,鼓舞万丈士气的好酒也流传下来;美酒壮行催生的英雄气节更是得以传承……欣赏那埋藏地下千年的“东阳好酒”酒坛,我仿佛看见窦建德、刘黑闼们抱坛痛饮,看见他们是怎样“嗜酒喜博”、行侠仗义,又是怎样把美酒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历史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哪个不是经过美酒的滋润。

故事因美酒而流传,美酒因故事而增色。大洼人的生活与酒息息相关,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爱喝且酒量大,家有小女,天真地问:“爸爸,我吃得多,同学们叫我饭桶。你喝酒多,怎么没有人叫你酒桶?”一句话,把大洼的汉子逗乐了,酒桶就酒桶,怎么了?咱能喝还能干呢!小二百斤的麻袋,肩上扛一个,胳膊下夹一个,谁敢比试比试?因此,北大洼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从南京到北京,喝不过的大洼坑。”这话让北大洼人很受用,你再能喝,北大洼人也能奉陪到底。

在酒桌上,北大洼人常被看作是豪饮之众。如果谁想躲避喝酒,说自己不会喝酒,鬼才信呢。“不会喝酒,不可能!”就像作为动物不会喘气,作为牛不会吃草一样荒唐可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是北大洼人的性格。

上了酒桌,北大洼人也给你说段子。说是一老汉生病去找大夫,大夫看他气喘不匀,咳嗽连连,就说“你回去后,每天喝一杯酒,吸一支烟。”三天后,老汉又至,说是按大夫的吩咐做了,可病情加重了。大夫问他“你平时喝几杯酒抽几支烟?”老汉说,“不喝酒也不吸烟。”大夫说,“你回去吧,你的病不用看了。”老汉不解,疑惑的目光望着大夫,大夫的言外之意是,你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这是北大洼人关于酒的黑色幽默,针对性极强,有时会让以“不喝酒”为借口的人很难堪。但你别以为北大洼人劝酒无度,他们劝酒从不往死里劝。而是自己先干为敬,一气喝干,把杯子倒过来,绝对不会留下一滴,啥也不说,你看着办吧。这种洒脱的风度里,颇有几分胁迫人家的味道。但这种胁迫是以自身的喝酒实在为基础的,绝对不含半点欺骗的成分。

有时候,为了显示公允,北大洼人的酒桌上也划拳猜令。划拳也不显摆,就是那普通的“杠子——老虎——鸡——虫”,循环往复,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虫蛀杠子,民间这一物降一物的酒令,溶进了多少劳动者的智慧,一边喝着酒,还让你咂巴出人世间的生存哲理,难怪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