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1-08-01
什么是顺势而为?干巴巴地解释没有感性认识,还是用寓言来说明吧。
有个冤魂恳求上帝赦他还阳。上帝说:“这里有个石球,你如果在一天内把它推到山上去。就能如愿。”冤魂听了,马上就推着石球往山上滚。然而他很快就发现此事异常艰难:要么是没在一天内把球推上山,要么是把球推到尖滑的山顶又滚下来。单调的劳动、极度的疲惫、连续的失败,几乎使他绝望。但后来他改变了心态,他把推石球当作正常的差事、当作体育锻炼,每天是“小车不倒紧着推”。上帝见状就让他重返人世。
日常生活中,“万事如意”只能是一句祝福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碰到许多事,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不如意,有些不如意还属于鸡毛零碎的那种,说出来显得絮叨,不说心里憋闷。正如谚语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些不如意有的缘自客观,有些则缘自主观。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顺势而为,那么,不仅主观方面的不如意可以避免,客观方面的也可以得到转化。如果不信,咱就以公司的事例现身说法。
先从晚间学习说起。我公司的晚间学习在不同的频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范围下已经坚持了十年之久。期间,有人说不合理,还有人说违反劳动法。在提意见无效的情况下,有的工友就采取了消极的“学习”方式:在各自科室自由学习的时候,串岗、玩电子游戏;在会议室集中听讲座的时候、说悄悄话、摆弄手机。一句话:耗时应付。老实说,当初本人对晚间学习也发过牢骚,但反过来一想:晚间不学习的时候,我们在家干什么?聊天、散步、串门、喝酒、看电视、打麻将。除了看书和忙家务,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是浪费了。既然公司领导认为晚间学习能提升素质,那我们何不来个“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看看杂志,长点知识;听听讲座,提高品位;写篇小稿,挣点稿费。如此一来,晚间学习过得又快又有趣。
再说做工间操。这两年,公司领导从员工健康角度考虑,规定行管人员每天做两次工间操。对于领导的关心和体贴,大多数工友都能理解和响应。然而,做工间操与正常工作有时会发生冲突,比如,遇到紧急装卸任务,保管员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正与客户洽谈业务时,工间操时间到了,“上帝的利益”自然高于一切。对于这种情理之中的小矛盾,只要稍做解释和协调,很快就能解决。然而偏偏就有一部分人对做工间操持抵制态度,先找种种理由不参加,勉强参加时就摆样子应付:本来是旋转一百八十度的“体转运动”,有的人的躯干只像“蚕宝宝”一样蠕动一下;本来是单臂上伸、肢体弯曲的“体侧运动”,有的人只把脑袋歪一下,拿手冲耳朵搧两下风了事。此情此景着实令人费解:有些工友平时不是非常在意身体吗?有些工友不是在绞尽脑汁地减肥吗?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利用呢?你听人家纪检书记韩东昌是怎么说的:“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要是公司不安排做操,你在办公楼里伸胳膊蹬腿,别人还寻思你得了神经病哩!”相比之下,大多数工友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中顺势而为,而且把工作中的风范在工间操中体现出来,你看公司党委副书记顾金栋做体转运动,每次都尽量做到最大幅度;物流中心的吕兆坤副主任,工作一丝不苟,做起操来也是中规中矩;散酒科女工隋金欣办事洒脱,把工间操做得像健美舞一样舒展。在此提醒工友们以后做工间操时要认真,这也体现着你的综合素质。
最后说工作小节。前段时间,周晓峰总经理率领十几位行管人员外出考察。从外在形象的角度考虑,周总提示大家不要把上衣口袋弄得鼓鼓囊囊的。这一提示不知道别人是否感觉到了不方便,对我来说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热衷写作三十多年,早已习惯了在上衣口袋里装着笔和一个小笔记本,把看到的、听到的格言警句或者故事梗概随手记下来。现在如何才能两全呢?思来想去,还真憋出个办法来:把原来需要记在笔记本上的,用写短信的方式保存在手机的草稿箱里。一试之下,不但可行,而且还有原来没发现的优势。其一,在行驶的火车上尤其是汽车上记笔记很困难,用手机就方便多了。其二,平时听人说话,你一掏出笔记本来,别人或多或少就有些拘谨,话少了也不生动了。现在悄悄掏出手机来摁两下,一般不会影响别人的兴致,甚至还认为你为了听他说话把来电关了哪,因此讲起来更来劲了。其三,相比手机写短信,记笔记麻烦且成本高。这也算是“与时俱进、节能降耗”的一种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