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称赞但一定要接纳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2-06-02

  为什么写出这么一个题目来?因为前一段时间,连续发生若干教育上的新闻:老师辱骂、体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绿领巾”,“红校服”,让差生到走廊去考试、脱裤子跑步,自已打自己耳光,跪跑十五圈……令人揪心!很多人都觉得现在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家长们则更多地感到手足无措。更有个“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前不久不就出了个“狼爸”教育孩子上北大的新闻吗?“狼爸”萧百佑崇尚体罚,“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他的四个孩子中,确实有三个进了北大,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又该怎么看?笔者没当过老师也没从事过教育工作,只想从关心下一代的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也算是送给“六一”儿童节的一份礼物吧。

  应该说,现在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变了,家长们必须要认清咱们自己面临的现实。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现代物质化的快速发展把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更简单化、功利化了。现实当中哪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是把世俗化的社会地位、金钱当成了成功的标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一路走来要念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学校毕业之后,以便找“最好”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其次是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我想现在六十多岁的人大约都同我一样,觉得我们那一代人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我们那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痛苦的选择,“工、农、兵、学、商”,做什么工作都很自然,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可现在不同了,这一代的孩子太累了,他们的选择太多。一个人的成功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是每个学生都考上名牌大学、人人都拿到高薪?还是一个人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符合个人特长和社会需要,过上充实、健康、幸福的生活?

  第三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从权威的社会走向了民主法制的社会。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盲目的崇拜权威,不再是过去那种“老爹一定就是对的”。新的现实,新的变化给老年人的需求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在家庭中也需要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

  我小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记得那时候,一家人的用餐标准是不一样的,老人和成家立业的男人坐上桌,饭菜标准也高,孩子是绝对上不了那一桌的。如果来了客人,长辈陪客人用餐,当晚辈的要站在大人身后为其斟酒、满茶,要随喝随斟,不能让客人空了杯,还得是“酒满”、“茶浅”,等把客人送走了,才轮上孩子们吃那些剩下的饭菜。如果现在的家庭还用这一套,行吗?

  面对以上列举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不能很好地去认识回应这种形势,那就很难教育好今天的孩子。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面对的问题呢?

  我觉得,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要孩子一个世俗的成功,还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陆教授,给我讲过一个自己教育儿子的过程和体会。他说,儿子在上学时“成绩非常差”,和儿子最经典的对话就是:“你这次考试怎么样?”儿子答:“还行。”问:“什么叫还行?”儿子答:“我后面还有仨呢。”

  陆教授说,等儿子上完初中后,我准备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把儿子弄进重点高中去。可儿子一句话就把他给噎回去了,儿子说:“你看起来是为我好,你其实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后来儿子上了中专,再后来突然有一天儿子告诉他要考大学,结果成了当年上中专的班里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

  后来儿子又提出要出国留学,但要学职业教育,学电脑动画制作。陆教授说:“我当时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因为这意味着儿子在中国已经拿到了学士学位,却要到国外去读大专。好不容易盼到儿子走上了大家眼中都认为的成功之路,结果儿子还是没有按照我们世俗的观点成长。

  虽然说一直没能盼到儿子学业上的“成功”,却收获了奇迹。他说:“儿子目前的职业状态非常好,他做了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很多人都说我儿子上大学是奇迹,他现在的工作状态更是奇迹。”

  陆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要把那些世俗的成功当成目标,而是要把孩子的基础打好,也就是说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人。”

  陆教授讲述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给我们当家长的提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把孩子当成什么?”

  其实,我们的孩子就像是水果蔬菜一样,他们有的长得像冬瓜,有的像萝卜,有的像苹果,而现在我们的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正是在努力地把这些像冬瓜、萝卜一样的孩子也培养成苹果,这可能吗?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人,忽视了孩子的特性,孩子的成长环境就越来越单一,没有了差别也就没有了碰撞,我们最终扼杀的是孩子的创造性。

  从一个孩子的成长看,考试成绩决不应当是衡量他的唯一标准。不是吗?当有的孩子长大后在生产“地沟油”,造假酒,当有的名校大学生向父母举起了不孝的拳头时,我们是否应当扪心自问,咱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

  还有人说:“好孩子是考出来的,”这也是好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信奉的一个原则。其实,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得到赞赏,孩子就会不得不按照家长的要求来表达自我,这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两个字:接纳。就是对孩子的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他。因为接纳了就和孩子有了对话的基础。有了对话的基础再加上适当的方式,家庭教育也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了。“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棍棒锻造不出栋梁,打骂代替不了教育,你把孩子打进了北大也并不能代表他的今后人生就必然成功,也不能就此肯定家庭教育的成功。棍棒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扭曲了孩子的心灵,即便是侥幸“打进北大”,仍不免留下诸多的“硬伤”。再说孩子若不是学习的料儿,你就是往死里打也没用。到时,你的目的没“打成”,反而打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社会上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新提法、新思想层出不穷,很多当家长的如获至宝,但是照此去做往往是不能奏效。其实,咱们当家长的只要放下功利的思想,沿着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路坚持走下去,让孩子们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发挥自己的潜能,孩子们就都能拥有美好的童年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