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二两长精神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济南市长清区国税局 发布日期:2013-01-02
七斤奶奶活到了一百岁,一辈子钟情于酒,而且越喝越带劲儿。有人戏谑:这老太太,全凭二两长精神。
七斤奶奶还是“七斤婶子”时,丈夫亡故;一个中年妇道人家,用柔韧的双肩挑起了家庭重担。白天像男爷们儿一样出工出力,晚上还要伺候年迈的公婆,照料四个挨肩的儿女。好在七斤婶子泼辣闯实,不惧苦累;而且秉性宽厚善良,与街坊邻居相处和睦;遇到小沟小坎,父老乡亲也乐意帮凑,一家老小磕磕绊绊活了下来。
人多家贫,过日子须得精打细算。那年春末夏初,七斤婶子未雨绸缪,要将家里的房舍猪圈修缮一遍,趁着农闲找了几个帮工。街坊邻里彼此帮忙不用付工钱,这是大集体时代的一个好处,但管几顿饭却是人之常情。临近中午,七斤婶子炸出一盘花生米晾着,又拾掇好锅灶,让大妮儿烧火蒸干粮。她自己则拎起小半口袋地瓜干,提个空酒瓶,去供销社换酒。
供销社离家二里路,一会就到了。营业员给瓜干过了秤,折算为一斤二两半烧酒。酒瓶只能盛一斤,剩下的没处盛。七斤婶子一听,这可是自家口粮换的,白瞎了可不成!她高门大嗓地说,多出的酒就盛到俺肚子里吧!说着接过酒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两个营业员被这派头惊得目瞪口呆,俩人挤眼弄鼻,有意捉弄一下七斤婶子。年轻营业员说,刚才看错秤了,还剩了一两半哩。不知深浅的七斤婶子又接过酒提,痛快麻利喝了下去。而后抬手抹一下嘴巴,惬意地深呼一口气,拎起酒瓶和空口袋转身就走。
上年岁的营业员对年轻人说,我跟着看看,别醉倒在路上,出了事就够咱喝一壶的!没想到,七斤婶子浑身是劲,步履轻盈,走起路来不歪不斜,快得跟一溜烟似的。
哇,简直是“酒仙女”啊!七斤婶子由此在四里八乡出了名。
男人当家时,七斤婶子只闻过酒香,没尝过酒味儿。说来奇怪,自打喝过头回酒,七斤婶子就爱上了杯中之物。即使家道再难,靠谷糠野菜充饥,拿盐粒子当菜,她隔段时间也得想方设法兑换几盅酒喝。后来慢慢有了酒瘾,一天不喝就没抓没挠的。当晚间坐在煤油灯黯淡的光影中,巴嘴咂舌轻抿上两口,不仅一天的劳顿疲乏立时消弭,而且生活的烦忧统统烟消云散。
后来,孩子们陆续长大了,相继结婚成家,日子渐渐好起来。子又生子,子又生孙,“七斤婶子”熬成了“七斤奶奶”。儿孙个个孝顺,无论过节还是平常,孝敬老人的首选就是酒。十年前,在德州工作的外甥走姥姥家,带来了两瓶古贝春酒。七斤奶奶一喝就上瘾了,从此,她的饭桌上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古贝春。。
七斤奶奶到了晚年,每天清晨起床三件事,烧水、泡茶、喝酒。水必须用柴禾烧,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酒却从以前的无名散装烧酒,变成了当下的知名品牌古贝春。七斤奶奶的酒量究竟有多大,无人估得透,她本人也说不准;因为无论喝多少,她都没有醉倒过。从八十岁起,她控制自己,一顿只喝二两。在熹微的晨光里,在夕阳的余晖中,就着小菜细酌慢饮古贝春,是七斤奶奶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
七斤奶奶一百岁寿宴上,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酒过三巡,有人提议老寿星谈谈喝酒的心得。七斤奶奶依然高门大嗓:“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俺今辈子肯定是酒虫子托生的,要不俺咋见了古贝春就不要老命了呢?”满桌子人乐不可支,哄堂大笑。
儿孙们请人画了一幅肖像漫画,头像是七斤奶奶弥勒佛一般笑呵呵的模样,而身子却是一只硕大的古贝春百年老窖酒瓶。有个才分人被这幅喜庆的漫画所感染,特此配了一副对联:“酒不醉人人自醉,寿比古贝贝永春。”横批则是:“全凭二两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