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漂来扁舟一叶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党委副书记  发布日期:2014-05-04

 

编者按

在这个春光烂漫的人间四月天,古贝春迎来了62周岁生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风雨兼程,62载古贝之路,古贝春经历了怎样的云谲波诡的洗礼?大浪淘沙,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一代代古贝春人如何实现破茧成蝶的华美转身?历史需要铭记,未来更待开拓。本报从本期开始,分12期连载公司党委副书记、青年作家顾金栋撰写的纪实文学《古贝之路》,以飨读者。请看第一期——

 

纪实连载《古贝之路》1

 

千年运河漂来扁舟一叶

                     ( 1952-1978  从创业到创牌)

 

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虞舜时代,而有关酿酒的记载也可溯至夏、商,据史料载,那个时代的国酒“秬鬯酒”就产于此。时至春秋,这里是晋国边远的东疆;及至战国,又隶属赵地,为防齐国入侵,赵国在此筑城屯兵,成为赵国之“武备之城”,武城由此得名。而武城所产名酒也随之走进兵营军帐,成为将士们祭戈壮行必不可少之物。而毛遂携武城名酒赴楚国求援,留下“毛遂自荐”典故的同时,也抬高了武城酒的身价。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代,北周在武城一带正式建制贝州。此时的武城酒也被推向一个鼎盛。能喝上一碗贝州武城酒已成为身份的象征。于是武城酒通过水辑古道走向神州大地,成就了武城酿酒史的第一个辉煌。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属贝州;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移贝州治于历亭”(今武城县武城镇),故,武城又有贝州之称。隋王朝的隋文帝、后夏王朝的建立者窦建德、武城的女婿罗成无不是贝州酒的钟情者。大运河的开挖成功,及至盛唐三百年,贝州酒更是同唐诗一样成为中国酒业上的一道壮美风景。经宋、元至明,武城酒无衰退。明代大学士白钺路经武城留下的“诗成酒尽茶烟歇”的名句当为例证。

清至民国,三百年中贝州酒渐成衰势,但至建国前仍有一些酒作坊沿卫运河线操持,虽也物美质优,却因战乱频仍、民生凋零,已无力影响全国市场。

悠悠千古事,猎猎酒旗风,俱往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顺即孕育了一个齐鲁酒星的胎灵。

 

1952年春,运河武城段东岸,现在的老城镇几家民间酒作坊业主凑一块儿商量,决定不再零打碎敲地鼓捣酒了,都建国了,社会主义了,咱干嘛不玩儿把大的?于是他们开始集结起来,改单干为合伙。但事与愿违,心气虽大,无耐条件极差,惨淡经营了6年,充其量还是个较大点的作坊而已。

任何一件事物的诞生总带着时代的胎记。1958年,“大跃进”的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催生了一块“国营武城酒厂”的牌子。就是这个大作坊,招兵买马,像千年运河漂来的一叶扁舟几乎一夜成型并罩上了一层五彩肥皂泡般的光环。

从1958至1975年的17年间,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是天天“跨长江、越黄河”地“放卫星”,继而又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天“革”文化的“命”,经济难免遭殃。武城酒厂这个一夜间吹起的气泡泡,更是被烧了个焦头烂额。七上八下地折腾了17年,支书、厂长、革委会主任更迭了七八个,平均职工人数只有37人,尽管1973年酿出个“高粱大曲”,但原料的紧缺致使酒厂只能单一年产200吨的地瓜干酒,最后一拢帐还赔了个净光。地瓜干子供应不上了,干脆转产,就着酒缸酿起了陈醋,腌起了咸菜。结果还是吃不上饭。大伙儿一看,得来,猪八戒摔耙子——散伙吧。回家种地的种地,集市上卖花生的卖花生,卖冰棍的卖冰棍……破鼓众人捶,最后连几口烧酒的锡锅也被盗贼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个干干瘦瘦无家可归的孤老头子王春成,守着破败的厂房,在杂草丛生的院里牵着厂里仅有的一头癞毛驴,放牧晨昏。

“古贝逢春”当是武城酒厂来了个人送雅号“张大胆”的人。

1975年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务院工作,中国开始迎来拨乱返正、国民经济大调整和全面复苏的历史性大转折。也就是这一年3月,正处于生死攸关当口的武城酒厂迎来了她改写命运的奠基人——张子文。正是这位武城酒厂的第八任党支部书记,创出了后经周晓峰十年磨剑打造的享誉华夏酒林的“古贝春”。

张子文何许人也?这位充任过20多年区委和公社书记的“泥腿子”,在武城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别看干企业是个门外汉,但凭借多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长于用人之道的特长,加上他的敢说敢干,几乎是走一处响一处。并且,他胆大却绝非妄为,事前深思熟虑,事中百折不挠,成就着他在这块贫困多难的土地上创下一串串奇迹……

国运好转,生活进步,纵观横察的张子文意识到:地瓜干子酿酒的年代该结束了。于是他进厂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扫清了咸菜缸,倒净了醋坛子,找回几口锡锅,接着挨家挨户招回原班人马。他要重振武城酒业的雄风……

 

想到粮食酒就想到了老技师马绍星,一位被地瓜干子酿酒年代屈了手艺从而返乡的酿酒高手。掏心捣肺,精诚所至,1975年5月,几百里从惠民请回老师傅马绍星,张子文开始了他的铸金计划!

马绍星被张子文委派带了几名老工人组成了学习小组,东奔西走、南下北上的赴名优酒厂取经了。张子文要博采众长,立武城美酒之独秀!

取经归来,第一批配料投进窖池,四十天发酵的酒醅装入甑锅,在高温蒸煮下,酒醅化作缕缕蒸气,待冷却器打开,一股清澈的细流伴着悠悠曲香流成了张子文、马绍星和师傅们的一张张笑脸。以优质红高粱、小麦酿制的“武城特曲”问世了!此时是1976年5月。

经过技术鉴定,试验完全成功,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优级标准。这就是从诞生开始一直蝉联“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后更名为“古贝特曲”的优质曲酒。在省评酒会宣告她走进齐鲁名酒之林的同时,创业人也明白,他们开创了酒厂历史的新纪元。

原本笈笈可危的武城酒厂,就这样随着“古贝特曲”的诞生生机勃发起来,当年共产白酒592吨,销售收入达108.65万元,建厂以来破天荒地突破了百万元记录!

 

永不自满是干大事者的“通病”。名利双收的张子文自然不会甘心只弄一个省优!不行,一定要再弄个高水平的酒出来,非进入国家级名酒不成!

……

张子文将这个未来金牌命名为“古贝春”。我无法知道他是否想到美酒冠以春字之风盛于唐朝,而恰在唐朝武城被称为贝州;我更无法知道他是否在酒中寄予了“古贝逢春”的寓意,但冥冥中总让我感觉此时的古贝春与2005年春天的成就辉煌似乎有着某种莫名的关联。谁能说得清呢?

1978年4月,一个足以彪炳酒厂史册的月份,浓香馥郁、玉液琼浆般的“古贝春”酒诞生了!至此,在山东省25个优质白酒行列中,武城酒厂独占了两个!1984年,“古贝春”摘取轻工部铜牌奖。1988年全国首届食博会,“古贝春”又得银牌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