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意浓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河北省故城县人行 发布日期:2015-03-06
过了腊八,年味一天天的近了。在武城工作的堂弟给我带了一箱古贝春酒来,精致的包装,淡雅的瓷瓶,透着一种古朴的美。
堂弟走了,我忍不住启开一瓶,近近地闻,有清澈的香,很醇很纯,淡雅悠远,让人微醺。让妻炒了两盘菜,慢慢呷了一口,好香,好舒服,浑身一阵通畅。
想起清明节回老家,在弟弟的院子里喝酒。弟弟招待我的也是古贝春,放了多年的瓶子尘灰垢面,一开瓶,一股清香即弥散开来。院子里有几棵枣树,石榴树,香椿树,枝条泛青,正酝酿着春的艳丽、蓬勃和烂漫。一棵桃树花开正浓,粉嘟嘟的。心里实在欢喜至极。
我喜欢桃花。尤其喜欢在桃花下喝酒,倒不是“花前一杯酒,做鬼也风流”,而是仰慕“桃园三结义”。喝酒人讲义气,古今如此。谪仙这样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假若他活到现在能喝上古贝春,怕是不止三百杯吧?
边饮边谈,酒杯端起来话就没边没沿。
不知怎么,弟弟问起了古贝春的来历。思绪把我拽回到一千多年前。
那时我们这儿属贝州地,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从境内穿过。运河贯通长江、黄河,水质好,是酿酒的上等水源。因此,两岸酒坊很多。也正是因为开凿这条大运河,引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好汉——窦建德。
窦建德是贝州的一个农家汉子,为人豪侠,仗义疏财,有胆有识。他看不惯官府的腐败,整天借酒消愁。大运河开挖后,老百姓都去服徭役,十室九空,许多人都累死、病死在河道,人民苦不堪言。
不久,他揭竿而起,举行了著名的隋末农民大起义。
窦建德义军转战黄河以北,占领了河北、山西广大地区,建立了政权,国号大夏,自称夏王,成为隋末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武装。酒壮英雄胆,他走到哪里就把家乡的酒带到哪里,一生一世没有忘记贝州的根。
这些故事老辈人讲了多少年,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至今回想起来,道不尽,言不清。
前几年有朋友在漳南镇请客,一瓶古贝春喝罢,朋友带我们来至村南一处高岗,指着说:“传说这儿就是窦建德的点将台。”
说到这儿,弟弟突然说:“哥,你那年埋在石榴树下的那瓶酒没有白埋,连结出来的石榴也有一股子酒香味。尤其是那石榴皮,沏水喝还能治痢疾!”我想起来了。
10年前我盖新房时,请工匠们喝的古贝春,剩下的两瓶怕跑了气味就埋在了石榴树下。弟弟若不提起,我却忘了。我让弟弟把那两瓶“老窖”挖了出来,打开,竟有甘洌的清香扑鼻而来!
一阵煦风吹来,将几朵桃花花瓣送至餐桌。那花瓣把杯中的酒映成了浅浅的粉红色,一若少女的脸庞。“欢颜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将进酒,杯莫停”。原来,诗也可以佐酒。
我又想起了我的舅舅。舅舅在衡水工作。可是,他每次回家探亲,走时总是要带一些古贝春。我不解地问:“衡水老白干不是全国出名吗?你干嘛还要喝‘古贝春’?”舅舅说:“傻小子,再好喝的酒也比不过咱家乡酒,咱家乡的酒是用大运河的水酿造的,喝起来醇和,绵甜,地道!”
那时,我年岁小,对舅舅的话还一知半解。
参加工作了,我也爱上了古贝春。有一次招待客人,我毅然将昂贵的名酒换成了古贝春!我觉得,古贝春是天下最好的酒。客人走了,我又把喝剩的半瓶收起来,留作下顿喝。
原来,我是这样自私,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恨不得全部据为己有。但是,同事们却没有批评、讥笑过我的这份“私心”。
春节到了。三十中午,我在家宴上亲手打开了一瓶古贝春。我说,过年了,今年喜事多,咱们全家高高兴兴都要喝个够!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子,都举起了酒杯,干!
儿子又给我斟上一杯。酒在玻璃杯里晃动,看着优雅,清亮,舒心。
我半眯着眼,轻轻呡了一口,咂一咂,柔绵,浓郁,不苦不辣。牙齿,舌头,口腔微麻发暖,舌下生津,喉底沁凉,微热的气息缓缓呼出。慢咽,从心头而下,到丹田,到趾头,渐渐发热。脸微烫,眼微红,人微晕。
饭罢,合眼靠在床上,微眩。我就这样做了一床春梦,醉了一床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