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爱这个地方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新厂灌装车间  发布日期:2015-07-04

  我出生在武城镇曲庄村。依稀记得小时候村的四周,是一片长满荆条、芦草的荒废盐碱地。那个年代,人们只能靠天吃饭,白馍馍都是稀罕物,玉米饼子是我们的主食。逢年过节时,看到爷爷从三角瓶中,倒满一盅香味扑鼻的“水”慢慢地品尝着,眯着眼睛美得跟“神仙”似的。后来才知道爷爷喝的就是家乡特产“古贝特曲”。
  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和伙伴们喜欢去村东的地里拔草。因为那里有一队和三队的两个菜园,爷爷经常在那里看水车。头蒙帆布的黄牛拉着辘轳,围着井不停地转圈,清凉甘甜的水上来后,顺着垄沟流到菜畦里。爷爷看到我们来了,笑眯眯地摘几根菜瓜给我们吃,然后,领着我们去一队菜园,给张爷爷要几个甜瓜,让我们解馋。菜园南边是一片片高粱地和一排排榆树,我们说是去那儿拔草,其实也是为了吃那里的甜秫秸。春天到了,我们三个一团,两个一伙,争先恐后地追赶着,看谁爬树最快,摘的榆钱最多,回家蒸菜饼子,蘸上蒜泥吃起来,那叫一个“美”呀。夏日傍晚,我和几个胆大的伙伴,拿着手电筒去摸知了,逮上十几个回家炸炸吃,享受一顿晚餐。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我爱这个地方。
  自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那一片片盐碱地变成了打晒粮食的场院。田地和牲口分到户家,我们村人均土地多,但土质差产量低,是周边最穷的村。为改良土壤,把部分粮食作物种成了牧草。
  记得我上初中时,村东南改种了一片片的苜蓿。苜蓿开花时,像是铺了一层紫色的地毯,漂亮极了。蝴蝶和蜜蜂成了上面的“舞者”,几头小牛也来凑热闹,啃着嫩绿的苜蓿,得意地跑来跑去。每当我们放学经过这里,看到小牛,便扔下自行车,把小牛一溜烟地赶到村里。我们跑得满头大汗,却美滋滋地哼着《我的家乡》这首歌。我爱这里的一切,它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83年,听说这片土地要建新城酒厂时,我是那么地不舍得。不久,新城酒厂竣工并投产。那时我正在外地上高中,回家时听说,这里只生产低档酒,每天只挣八九块钱。自酒厂建立以后,酒厂下水道流出的水,我们称其为“臭水”,但大伙都抢着用它浇地,说它是双管齐下,“既解渴又解饿”,被它滋润过的庄稼长得又壮又旺,产量明显递增。酒厂生产的酒糟,农民们用它上地既经济又实惠,还有改碱之功效。那几年,我村农民都买酒糟上地。土质改良后,棉花亩产量由原来的三四百斤增加到五六百斤,粮食由原来的八百斤增加到一千二百多斤。家家户户都买了拖拉机、摩托车,我们村渐渐富了,村民都说:“这是沾了酒厂的光!”
  2005年新城酒厂扩建,古贝春公司十万吨白酒扩产项目一期工程举行奠基仪式,拉开了古贝春进军中国白酒十强,争做长江以北最大的五粮浓香型白酒酿造基地的序幕。我也想为曾经热爱的那一方土地,为寻求发展的企业做一点贡献。那年我便踏进了古贝春酒厂,成了一名灌装女工。当时,职工的宿舍、伙房、酿酒车间还是一排排低矮破旧的平房。渐渐地,同事间的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使我亲身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我再次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承载着我童年快乐的地方。
  十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公司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各种荣誉:灌装车间由原来的5条半自动灌装线,发展成全自动的生产流水线20条,年灌装能力达10万吨;酿酒车间由原来的低矮平房,既费时又费力的人工操作,发展成宽敞明亮、省时高效的高科技机械化酿酒车间。2010年,古贝春酒斩获联合国“千年金奖”,2011年, “酒仙山”“诗酒大道”“百诗苑” 三大景观一并竣工,2013年古贝春工业旅游园区被评为全国3A级旅游景区……诸多荣誉渐入囊中。
  公司日新月异的巨变,员工间的温暖之情,让我每每踏入这片土地,就有一种特别的归属感,觉得很欣慰很自豪。
  近年来,我村近百人进入古贝春公司工作,不少人的养老保险也得到了保障,楼房一栋栋筑起,汽车一辆辆开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着大红春联,挂着古贝春字样的鲜红灯笼,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全家人欢聚一堂,吃着丰盛佳肴,喝着古贝春美酒,整个村庄陶醉在浓浓的酒香中……我永远爱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