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他,她,还有他

2015-09-01

在公司先模事迹报告会上,几位先模的发言鼓舞人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来公司两年了,和周围同事接触多了,慢慢发现他们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是公司文化总监、文化中心的主任、《古贝春报》的主编,我们都称他——“李老师”。

众所周知,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刚来上班时,同事们就给我打预防针:“李老师对工作要求很严格,你可要注意。”同事的提醒很快就应验了。某天,我帮科室负责文化资料珍藏室的齐士慧姐姐整理字画。因初来乍到,没意识到公司所收藏的字画的价值。我大大咧咧地叠字画,李老师正好路过,轻声提醒我,动作轻点,不要把它弄坏了。可我还没意识到自己动作的粗鲁,虽有所收敛,但还是不够小心。等李老师再过来,正看见我随意地展开一幅字画作品,他就很严肃地批评我,告诫我字画一定要轻折轻启,否则影响寿命。从此,我一直把这件小事引以为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小心认真。

在公司先模事迹报告会上,李老师俏皮可爱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平时李老师讲话妙语如珠,闻者捧腹。他写的文章也是幽默风趣,读起来津津有味。

最近我才明白李老师的这些“料”从哪来?

前几天,李老师让我把几本笔记中的文章打成电子版。这些笔记一共十本,是用白纸或稿纸自订的笔记。本子都已经泛黄,订书钉都锈迹斑斑,封皮都变“脆”了,一看就是“老古董”了。封面用毛笔端正地写着标题、姓名、年月,有“百行杂记”、“写作谈片”、“奇闻逸事”等,仅各种奇闻逸事就记录了近500个。我很吃惊,不算搜集整理,就单单把这500多个奇闻逸事记录下来,也得花费很多时间。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他笔记中的一部分。我想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出口成章,妙趣横生。有时,我写个总结,抓耳挠腮地趴在办公桌上,苦思冥想,因为肚里没“货”,半天才憋出千八字。若平时我有李老师的劲头,经常积攒,也不用临时抱佛脚,到网上去查了。我有时也做个笔记。兴起时,认真记几天,激情一过,就丢开,再过几天,笔记本已挪作它用了。相形于李老师的那些笔记本,真是汗颜。

她是我们文化中心的副主任,《古贝春报》的副主编,坐在我的正对面。天天在一起工作,而且大家年纪相仿,沟通得多,了解得也多。初来时,我觉得她的名字应该叫“高风铃”。“风铃儿”——微风吹过“叮呤呤”响声悦耳,岁月一片静好:这才与她所写的那些优美的散文相配。谁知她叫“高风玲”。

经过两年多的接触,她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一次,我发现她正在百度上“摆”一篇《古贝春报》的来稿。原来,为防止抄袭,对每一篇来稿,都得仔细甄别。可这还是简单的,最麻烦的要数排版,要想把一篇篇方块状的文字妥妥贴贴安排在四个或八个版面上,既要大小合适,还想美观漂亮,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只见她盯着电脑揣摩半天,到下班的点了,才听她惊呼:“天啊,要下班了,时间过得太快了!”等报样出来后,她还得趴在桌子上校对报样,圈圈点点的修改痕迹,盖满了整个版面。高姐干工作想得全面、细致、条理清晰。当我们接到棘手的工作时,总喜欢找她讨教思路,一般按她说的,肯定能完美交差。

我们不但喜欢向她请教工作上的问题,还经常咨询生活上的问题。同样是养过孩子的女人,别人对养孩子、教育孩子稀里糊涂,知其然,不求所以然,而她就有很多感悟。她经常把自己的心得和我们分享,有什么问题找她咨询准靠谱。所以,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都喜欢和她一起探讨。

他,《古贝春报》的编辑,坐在我斜对面,办公室里年龄最大的老大哥——李国锋。男人四十一朵花,国锋大哥冬天风衣一穿,在我们科室是最帅的。我最敬佩他追求新闻稿件事实求是的态度。经常听见他打电话确认某人的职务,询问来稿中所涉及的活动内容的详细情节,推敲领导排列的顺序。国锋大哥很爱学习,经常瞅见他翻阅一本破旧的《新闻采写精谭》,还边看边做笔记。国锋大哥很可爱,本办公室里四个女同志两个男同志,他处于“劣势”,我们就经常“欺负”他,“国锋哥,帮我写个材料”,“国锋哥,今儿下雨,你送我们每个人回家,下午上班时,再挨个接着”……对于我们的要求,他总会乐呵呵答应。

他,她,还有他,就在我的身边,从他们的身上传递出的正能量,值得我学习。有了许多个“他”、“她”、“还有他”的无私奉献,古贝春才有了今天;有了这许多个“他”、“她”、“还有他”,古贝春才有底气直面逆境,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