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1
喝酒长见识。确切地说,应该是酒桌上长见识。
那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说是一周的假,除去两头路上,其实在家的时间只有4天。就这么短短的几天,父亲的两个老战友还热心地帮我介绍对象。
为此,父亲特地买了几瓶三棱子古贝春酒,炒了几个菜,招待两位客人。尽管我已有了2年兵龄,但对于酒桌上的规矩,所知似乎还是个零。虽然在部队也不止一次喝过酒,但战友们之间,实在是太随意了,没有主宾之分,喝的只是一份豪爽,一份率性。
直到这次,父亲他们落了座,我才知道我是不能和长辈们一起坐的。酒桌前只摆了3个凳子,我想加一个,父亲用眼神制止了我。我在酒桌旁站着,说得冠冕堂皇一些,我是负责执掌酒器的。我这活儿还真闲不着,比饭店里跑堂的还手忙脚乱。沏茶倒水,烫酒满酒,递烟点烟……那晚上,两个叔叔频频夸我勤快、懂礼节,拍着胸脯跟我承诺,找对象的事儿包给叔叔了,保证给你找个漂亮姑娘……
叔叔们越是这样说,我忙得越带劲儿。尽管我闻着酒香,也很想坐下喝一杯。但经不住他们这一夸,我硬是忍住诱惑,为长辈服务。后来想想,有句话叫什么来?“夸”死人不偿命。
直到酒席快结束的时候,父亲命令,敬你叔叔杯酒吧。我这才如获大赦一般,恭恭敬敬地敬了三杯酒。不由感叹,这酒,好香啊!还有,这喝酒,真长学问啊!
等叔叔们走了,父亲才对我说,“让你站着,是为了让你懂规矩”。通过这次,至少让我明白了,不管干什么,都是有规矩的。喝酒都要守规矩,做其他事情更不能随意,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么个道理。
喝酒明事理,这酒没白喝。回到部队,我更加遵守纪律。特别是随部队到边境作战,我更是做到令行禁止。因为我知道,战地不比后方,每一条战场纪律的设定,都是用鲜血检验过的。并不是我怕死,首长们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学会守纪律,就是学会保护自己。
当时,上级三令五申,不许到河边洗衣、洗车,我的同连战友小王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小伙子,有一天从前沿回来,他驾驶的吉普溅满了泥巴,他顾不上休息,就开到河滩上洗车。不成想,小王踩上了洪水冲下来的地雷,倒在血泊中。等他醒来,失去了一条腿,还差点挨处分。
在前线,还有的战友逞英雄,违反纪律,擅自行动,造成了无谓的牺牲。而每一次战役的胜利,都与士兵们严格执行命令、严格遵守战场纪律密不可分。凯旋之夜,端起庆功酒,我还在暗暗叮嘱自己,父亲在酒桌上定的“规矩”要牢记一辈子。
从部队回到地方工作后,经历的酒场慢慢多起来。每一次喝酒,都能让我学到不少东西。
记得我在企业时,第一次跟着老科长外出谈业务,实质性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酒桌上敲定的。做生意嘛,谈判双方都想争得最大利益,但又不得不做出些让步。不然的话,非谈崩了不可。谈来谈去,就谈到了中午或者晚上。大家心照不宣,或者更多地是为了联络感情,双方不约而同地提议,咱们酒桌上接着谈。
我真打心眼里佩服老科长,上了酒桌,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因为我酒量不行,再加上没有“实战”经验。他一个人对着四个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喝酒应付自如,谈判滴水不漏。我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甚至怀疑他们一杯又一杯喝下去的,是酒还是水?
我知道那是我们特意带去的古贝元好酒。我也知道这是因为有家乡的好酒垫底,才使老科长有如神助。等到大家酒酣耳热,脸上呈现好看的红色,老科长一只手搂着对方的肩膀,另一只手和对方紧紧相握,俨然一对多年不见的老友,嘴里却大声地说着:“咱就这么定了!”对方的声调也不低:“定了!”说这话的时候,两个人的舌头一点也不僵,语气里没有丝毫的酒意。我知道,别看他们以酒盖脸,双方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不然的话,这笔业务就这么一锤定音,得不到利益,回去怎么跟老大交差?
所以说,酒真是个好东西。回去的路上,我向老科长讨教。老科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这酒桌上的学问大着呢,你慢慢学吧。”
这话我认可。不仅是谈生意喝酒长学问,我们文友聚会,每次喝酒也能喝出灵感的火花来。没有一个酒场是沉默寡言的,大家聚到一起,总会制造一个话题。这酒就是导火索,它会引燃一大堆语言,在相互碰撞之中,久久压抑的内心,会突然爆发出写作的激情。这酒又像是唱歌时起的头,一下子让我们找准了音调,美妙的诗歌开始在心中酝酿……
就是素不相识的一群人聚到一起,也会因为喝酒喝出收获来。我有一个老乡,有一次去参加婚宴,推杯换盏之间,大家讲一些天南地北的奇闻轶事。大家听了都哈哈一笑,我老乡却从中得到一条信息。酒也不喝了,饭也不吃了,他回家拿上盘缠就奔了外地。没多久,我那老乡就跑成了一桩大生意。挣到钱以后,到处找那天同桌喝酒的人,说啥也得请大家再喝酒。
喝酒长见识。这话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深信不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