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缅怀一代大师季羡林

2015-09-01

众所周知,季羡林是中国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著作等身。作为图书管理员,介于古贝春图书馆藏书丰富,读了季老先生的许多作品,比如《牛棚杂忆》、《季羡林随想录》等感触颇深,所以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了一篇小文缅怀季老先生。

季羡林是山东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老先生于2009年7月仙逝,享年98岁。季老先生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读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从事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工作和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顺畅,并且充满了感恩、道义等许多人生的道理,社会的道理。比如《牛棚杂忆》这本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人们的心灵也是一个洗礼。

季老先生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对事业的追求却永远没有改变过。季先生自6岁起背井离乡在外求学,20几岁赴德留学,适逢战乱,回国后又遭遇文化大革命。文革中,在他当“门房”的时候就着手翻译外国作品。在那种情况下不是光明正大地工作,而是偷偷摸摸的,但是季老还是一心执着于他的事业,想为祖国做点贡献,老先生的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季老先生在感情上是理智的,留德时他曾经有一位德籍的红粉知己,当时老先生也是动了心的,但是想到自己已有妻子、儿女,他说为了伤害更少的人,还是决定独吞苦果,结束这段美好感情,选择回国与家人团聚。她的德籍女朋友为了季先生终身未嫁。

季老先生的心灵非常得淡泊,他对物质名利没什么要求,穿着非常朴素,一件半新不旧的中山装是季先生的标志性服装。他的内心始终是平静的,因为他问心无愧,专心研究学问,他常用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他的座右铭。季老先生一生精通多种语言,著作等身。人们诵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应当之无愧。但他却撰文三次拒绝这些称号,淡泊名利之心可见一斑。

季老先生对人生已经悟透,他的思想永远闪烁着哲学的光芒。他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学习深思:“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概莫能外”。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老先生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季老因为一个叔祖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给他白馒头吃而感恩,以文章记之。他的叔母在他留德期间尽心照顾他的儿女,不让他们失学,以文章记之。还有他的妻子孝敬父母,忠于夫君的点点滴滴,都深刻在季老心中。季老先生少小离家,没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是他一生的痛,因此他留有遗言,死后要埋在父母身边,永远陪伴双亲。2010年4月5日,清明,季老先生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

季老先生能够高寿,这与他淡泊名利,心灵纯净,追求上进,懂得感恩等很多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

季老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襟坦荡,贡献突出,值得我辈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