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1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很明确地把“尊重”看做了人的需求,而且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到一定程度下的需求。马斯洛认为 “尊重”会让人积极向上,充满创造力,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尊重需求,就会希望展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即使不是认可,哪怕是提出批评意见也好。这样就会得到前进的动力,会激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会挖掘出潜在的能力。
于外,尊重是回应。柳叶随风轻舞,是对风的尊重;鱼儿雀跃畅游,是对水的尊重;向日葵扬起笑脸,是对阳光的尊重。我们周围的花草鱼虫,对自身所感受到的一切作出的回应,都是在表达着它们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尊重,尊重是描绘旖旎风光的色素,尊重是奏响和谐乐章的音符。从事一项工作,无论是吐槽也好,喝彩也罢,必须要有外部的回应才能持续,独角戏是任谁也唱不持久的。就像是万花丛中,蝴蝶飞舞,蜜蜂忙碌,是对花儿绽放的回应;斑斓的花粉,累累的硕果,是花儿对蜂蝶劳动的回应,他们交相呼应的尊重,才成就了这春华秋实的完美。
于内,尊重是自信。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三个小板凳》,讲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在一次手工课上,爱因斯坦做了三个小板凳,当同学们看到他做的第三个小板凳时,都嘲笑他说“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难看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却很坦然地说“有”,并拿出了自己前两次做的小板凳,确实比第三个还要糟糕。同学们再一次笑了,可是老师却尊重了爱因斯坦的做法“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好,很了不起!”爱因斯坦做的手工板凳是丑陋的,但是他很自信地将板凳展现在了同学们和老师面前,板凳的丑陋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爱因斯坦的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因为他的自信展现,他的努力和能力都得到了回应,有批评也有赞许。爱因斯坦的自信是对自己的尊重,同学们和老师的回应是别人给予的尊重。我想伟人的成就,和这双重的尊重也是分不开的吧。
回看现实中的我们,做为计划调度工作人员来说,日常工作就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运算和分析修订,工作内容繁冗枯燥,但是我们几个人一直做了两年多了,却也没有觉得乏味厌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同事们及时给我们做出了回应,无论我们的数据正确与否,都会很及时地收到他们的反馈信息,或者是质疑,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议。无论是哪一种回应,都会让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证明、改进、验证。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回应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受人关注的,我们才产生了足够的信心将我们所整理的数据结果呈现到众人面前,接受众人的检阅。假如我们拿出的数据,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就像一颗小石子沉入了大海,连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的话,我想即使是再有新鲜感的工作,日久天长之后也就索然无味了。
正像马斯洛理论所讲,尊重是一种需求。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