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匆匆那些年

2015-11-03

那日午后上班,感觉懒懒的,心情糟糟的,坐进办公室,竟望着午后的阳光发起呆来。那阳光暖暖的,静静的,无数的尘埃百无聊赖地在光波里上下浮动。我留恋这样的午后阳光,儿时这时的鼻翼翕动,便能窜进家乡土炕燎烤的焦味。就这阳光,从老家光秃秃的枣树枝杈间穿过,羞涩地钻过窗子,清晰地照在屋内的东墙上,墙上贴满古代美人的纸画,画上有许多首诸如:“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的古诗,其中这首张泌的《寄人》,我儿时不解其意,却在午后借着阳光统统背下,且一直那般牢牢地记住,为脑海中静谧的午后注入了诗一般的意境。儿时的岁月,儿时的阳光,便如诗中情人,诗中情丝,缠缠绵绵,难舍难离。

仿佛没过许久,我便懂得那些诗的意思。其实时间过得挺快的,匆匆数十年,宛若老家午后的一场梦。儿时是那般渴望长大,长大后却无比眷恋童年,就如一场永远打不完的罗圈架,也如一所难以抉择置身内外的围城,只是时间匆匆,那般轻易就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如今人到中年,再回望儿时,蓦然间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塞满喉头心间。细细回想其实我们长大的只是身躯,改变的只是容颜,增加的只是世故,失去的却是人性的美好和强大。

儿时的我体弱多病,尤其是冬日,我就躺在这午后的阳光里,那飞舞的尘埃竟让我一次次产生奇妙的幻觉,我渴望那钻入屋内的阳光是一个无比安宁的世界,没有杀伐纷争,那飘动的尘埃精灵般在那个美好的世界里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空气中是无比的宁静,或许偶尔传来的麻雀叫声,还有母亲在院子里来回走动的声响能让耳朵捕捉到些许的繁杂,这繁杂或许能轻柔唤醒我惺忪的睡眼,让我乐意惬意地睁开眼睛。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这样安静地躺着,任一切的烦躁化为美好,化为更浓烈的对美好的无比笃信和期待。我会对着静静的阳光,一遍遍默念生字词,记下一串串枯燥无聊的数字。这些东西扎根心间,便如这通向幸福的午后阳光,我坚信这些文字,这些数字的尽头连着阳光的方向,连着幸福和快乐,它们会带我走出这满是温馨的农家院落,走出静谧的小巷,穿过满是芦花蒿草的乡间小路,小路尽头连接的是宽宽的柏油马路,马路的尽头是北京、是上海,是书本中的大漠塞北,烟雨江南。这枯燥无聊的文字,能让我的双眼极目浩瀚星空,在群星璀璨中漫步歌唱。儿时眼眸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种纯纯的美好仿佛就时刻留存心底,能那般轻易地浮出来,涌上心头,抵至舌尖,无需耐心品味,不必细细咂摸,便早已甘之若饴了。

这样想着,似乎这晚秋的时光真真的短了,顺着阳光,试图抓住浮动的尘埃,那尘埃轻易地逃离指尖,继续开始游荡。起身来到窗前,看那稍有西斜的太阳,仿佛也是极不情愿地懒懒地垂着,如今有雾有霾,被雾霭这些脏东西遮掩的阳光怕再难有儿时的明艳了。

儿时的阳光是明艳的,就如在心里悬着,亮亮的,暖暖的。老家离村里的小学有段距离,儿时我就跟在姐姐们的身后,仰视姐姐们来回甩动的麻花辫,抓着姐姐花布做成的单肩书包,被姐姐急匆匆的脚步一次次带到学校,一次次野马脱缰般飞奔回家。我瞪大眼睛,听过老师无数的精神鼓励,如今却想不起只言片语的文字,就是启蒙老师那些已记不起的信念支撑着我,瞪大眼睛,挺直腰板,倒背双手认真顽强地听课、学习,即使睡眼惺忪,这信念足有悬梁刺股的力量,即使风霜雪雨,也有踏平坎坷的执着。曾因老师不是惩罚的惩罚的规定,尿湿过裤子,哭红过鼻子,那时纪律是悬在头上不可碰触的利剑,是画在心间不可逃离的圆圈。儿时的阳光隐入云后,便有滂沱大雨,便有纷纷大雪。我无比羡慕过家境好的孩子那多彩的雨衣和漂亮的雨靴,但如今坐在汽车内驶过雨中的马路或是飘雪的长街,我不担心雨会打湿衣襟长发,不担心寒冷会冻坏手脚,弄脏衣服,但值得回味的却是那群头顶编织袋儿,手提凉鞋,嘻哈蹚过积水的孩子,依稀没有走远的是那些踩着破洞棉鞋,顶着脏兮兮的毡帽,快乐在雪中嬉闹向前的孩子。那群孩子里便有曾经的我,没有家长的看护,没有因滂沱大雨或雪后路滑而阻止上学的单纯和执着。信念,有多可怕就有多难能可贵。

站在窗前,顺着阳光的方向,就算再慵懒的阳光,就算再深远些的距离,登高的好处就在于都能轻易地俯视。顺着阳光的方向,轻易就能看到公司大门口赫然张贴的通报,刺目、扎眼。

小学的窗户上几乎没见过完整的玻璃,简易的窗户会随时被风刮得肆意张合,并不时会伴有玻璃被碰碎散落。我讨厌没有玻璃的窗户,因为堵上的塑料不能透进午后暖暖的阳光,却从未思考抱怨过“学费为何而交?玻璃却为何不装不换?”的问题,比起那些,我只是单纯地快乐于老师冬日为躲避脚冷而自创的整齐跺脚三分钟取暖法,以及为孩子们取暖而发明的课下“挤摞摞”。不寻找烦恼的根源,只寻求单纯的快乐,心不为之所累,情不为之所动。也许懂得满足,懂得知足,懂得在书本中寻求比之更为艰难的事情聊以慰藉。还记得那篇《列宁的办公室》中的那一所草屋、一截木桩吗?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中用生命换回的带血的课本吗?记得《金色鱼钩》中那个长满铁锈的鱼钩吗?儿时我们只是痴迷于《桂林山水》的秀美,却憎恶地主、恶商堆积的琼楼玉宇。同情《鸬鹚》被捕鱼人戏弄利用,讨厌《渔夫和鱼》中贪得无厌的老太太,我们只是对《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中的东郭先生和农夫的善良报以遗憾,却未曾嘲笑。出于对万事的理解和同情是心生善良的根源,也是寻找快乐的源泉。

伴着我敲打这些文字的频率,阳光分明又有些西斜了。如今翻看孩子们的小学课本,诸如此类题材的小学课文竟大多被移出教材,或许纸醉金迷的当今社会需要宣传的已不再是这些。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中早已再难觅东郭先生、农夫之类的愚蠢善良,更是难以改变诸如渔夫太太对物质需求的贪得无厌心态,难改变鸬鹚对人类理所当然的付出的世故和冷漠了。

       敲完最后一行文字,一种愤懑压抑的心情竟然变成了更加浓烈的感伤,站到窗前,看那如血的残阳挂在天际,却实实把一份深深怀念更加牢牢地镌刻于心底。望望披星戴月的辛劳的古贝春人颇有气势地涌出公司的大门,太阳早已隐去,但迎接明天的定然是更加美丽的朝阳,至少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