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3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从我老家往西不出十里,就是鲁权屯、滕庄一带,“春”字在当地的发音是“村”,“古贝春”在我们听来,就成了“古贝村”。
对于当地人,这早已不足为奇,而对外地人来讲,就有点听不懂了。有一次来了位外地朋友,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老兄用地道的鲁权屯方言说:“来到我们武城,一定要喝‘古贝村’的。”朋友听了还好理解,知道这个“村”是一种酒,可和朋友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小儿子,孩子天真地问:“叔叔,村子也能喝吗?还是咱们要去村里吃饭?”
孩子的话惹得我们哄堂大笑,看着我们这一笑,孩子好像更加迷茫。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觉,我拿起一瓶酒说:“孩子,应该是‘古贝春’,不是‘古贝村’。都怨你那位叔叔舌头有问题。”没想到,对于我的解释,孩子却不买帐,他一本正经地说:“我觉得还是‘村’好,那个村子一定挺好玩的!叔叔,你是不是不想带我去玩,就跟我说不是‘村’的?”孩子这样说,我始料未及,这下倒让那位始作俑者老兄得了便宜卖乖:“孩子,你说得对,本来就是‘古贝村’嘛,苏苏(叔叔)一定带你去玩!”“是到古贝村吗?太好了,太好了!”孩子高兴地拍着手喊起来。
我算看出来了,这孩子是个“鬼精灵”。压根就是我的错,孩子明知那位老兄舌头有问题,也知道“古贝村”就是“古贝春”,只不过想借机找个好玩的地方。也许是这几天以来,孩子跟着大人走过转过的地方,在他眼里都很枯燥,而一个错误的发音却引起了他的兴趣。带他参观古贝春酒厂不是问题,问题是酒厂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吗?
再次出乎意料的是,这孩子参观古贝春酒文化馆的时候,煞有介事地听着解说员讲解,还不住地点头,弄得我在后面直想笑,但又不敢笑出来。当听了猿猴造酒的故事,听了酒是五粮发酵而成,他竟然总结似地发言:“你看你看,这些不都跟村里有关系吗?不是有个奥运村吗,我看这村就叫‘古贝村’好了。”孩子的话,又引得大人们哈哈大笑。孩子摆摆手,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我们不要太吵,别影响他人参观。
静下心来细想,孩子的话并非全是幼稚,他有他的道理,在他眼里,大凡叫“村”的,就应该是有一定档次的,他把“古贝村”与奥运村相提并论,那是举办国际赛事的地方,也是体育明星汇聚的地方,可见“古贝村”在他心中的地位。
要不要看看酿酒车间?我们征求孩子的意见,没想到小家伙说:“那是必须的!”你说现在的孩子,哪里还像孩子,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行为,简直比大人还大人。把酿酒的整个工序看下来,这孩子又说了句话:“我现在终于闹明白了,爸爸还有叔叔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了?”“为什么?”大家都急切地想让他说出下文,这孩子却左看看右看看,故意吊我们的胃口,最后才说出一句:“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不过,爸爸你还是少喝点吧。”“为啥?”“你再这么喝下去,比我还小,那可怎么办啊?”嘿,这孩子,绕来绕去,把他老爸给绕进去了。
孩子最喜欢的,还是酒仙山。平原上的孩子,大概都喜欢爬山,这酒仙山在孩子们眼里,俨然是座大山了,孩子爬上爬下的,不一会儿便满头大汗。当听说酒仙山下面还有个酒仙洞,里面藏满了“宝贝”的时候,孩子闹着要进洞“探宝”。因为当时不很方便,我们答应他下次一定让他进洞看个够。
离开的时候,孩子高兴地说,这次“古贝村”之游收获可大了,回去后写篇作文,一定会让同学们羡慕不已。那位“舌头”叔叔也来邀功:“没有我就没有‘古贝村’……”大伙一齐说:“你先把舌头捋直了再说吧。” “古贝村”里留下笑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