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2
在上初中时,我从语文课本上学过北宋欧阳修的名作《卖油翁》,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是熟能生巧的哲理。那时,我对“熟能生巧”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它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2005年,我来到公司灌装车间,对于所有的工序来说都是“门外汉”。刚来那天,正赶上刷瓶子,我认为这活很简单,就拿起毛刷学着她们的样子刷了起来,后来经挑瓶员检查有一大半不干净。原来我刷瓶没找到窍门。我认真地向她们请教,左手托着瓶底,右手拿着毛刷一边向瓶底用力一边向怀里转动,这种看似很简单的活,我学了半天才学会,而且速度也比她们慢了许多。
2013年我担任班里的卫生员,除了干完本职工作外,就到流水线上替她们一会儿。可我一接过来就手忙脚乱,急得满头是汗。比如卡卡扣、挂吊牌,看起来她们干得很轻松,可我就是窝工。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在她们的指导下,左手一边拿着吊牌,拇指和食指随时捻动,让吊牌自然分开,右手一个一个地挂,又准又快。
洗瓶段和挑酒段的工艺操作,我已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替她们时觉得很轻松。至于贴标、装盒、封箱段的工艺操作,我通过无数次零散的练习,加上同事们的帮助,逐渐“驾轻就熟”,亲身体会到了“熟能生巧”这一哲理。
就我写稿来说,刚开始写的文章,长篇大论没有重点。每次通过编辑老师的修改,我再和原来的底稿相比较,渐渐地明白什么该写,什么该省略掉。我初学用电脑打字,还不如手写得快,发送邮件得花费半小时的功夫,我经过两年的练习,打字速度明显提高,发送邮件只需几分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熟能通其巧,精能尽其妙”,这些平时耳熟能详的名言,只有亲身实践了,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