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2
马上要过年了,各种聚会明显增多,同学、朋友、同事、亲戚之间,聚会不断,我们这段时间最为纠结的问题可能就是喝酒了。该喝还是不该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爱酒人眼里,喝酒是一种享受,是人情往来的必需品,应该喝;恶酒之人一想到酒,就立刻想起喝酒伤身、喧哗吵闹、嗜酒生事,不喝最好。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喝酒的种种表现,所以人们对到底该不该喝酒一直争论不休。
酒的种类很多,有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等,啤酒饮用季节性明显,黄酒、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小,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从传统的黄酒演化而来,生产工艺复杂,因特殊的风味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我国酒类消费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成为了中国酒类的代表,所以对喝酒的争论主要也是集中在白酒上。古代尊酒为“百药之长”,认为酒有活血通脉、助药力、增加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操、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酒能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现代科技研究也证明浓香型白酒含有600多种微量成分,酱香型白酒微量成分高达900多种,酒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醇类物质,这些物质不同程度地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少量饮用,可以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对循环系统及心脑血管有利,所以喝酒对人的健康还是有好处的。
中国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仪狄造酒,还是杜康造酒,我们造酒都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酒是一种特殊的饮品,更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酒把华夏几千年的史书浸泡得酒香四溢,鸿门宴、杯酒释兵权,一段段与酒有关的故事千年流传;中国的文学史更离不开酒,当我们翻开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到处都能看到酒的影子,李白酒后诗百篇的洒脱,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放,就连女词人李清照也能浅饮几杯,一代帝王曹操也要对酒当歌,成就佳作;酒与我国民俗密不可分,“无酒不成礼”,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乔迁新居,酒成为礼仪的中心、表达情感的载体,人们把某种情感寄托于酒,或忧或思,或喜或悲,展现出我国民俗的多姿多彩,酒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酒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酒可以让人兴奋,也可以让人放松,酒可以让本来很陌生的人快速建立互信和亲密关系,它能将亲情、友情或爱情进一步升华,但是酒也能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喝得越多自控能力越差,从而出现喝酒的人大呼小叫、装疯卖傻等情形,以致人们对喝酒的印象愈来愈趋于负面。所以酒可以喝,但是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喝酒要适度。凡事有度,过犹不及,酒本无错,错在过量。每个人因体质不同而酒量大小不同,不易改变,所以个人饮酒应该掌握分寸、量力而行。北方人喝酒一般比较豪爽,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开怀畅饮,谈天说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不经意间就会过量,喝得呕吐,喝得烂醉如泥,这种喝法不但危及身体健康,而且容易滋生事端,脱离了喝酒的初衷。所以,我们要学会理性饮酒,无论喝多喝少,要喝得高兴,喝得恰到好处,切勿豪放过了头,伤身生事,事后归罪于酒。
其次要注意酒桌文化。所谓酒桌文化不是单指礼仪问题,而是集中在劝酒上,和领导和长辈喝酒,礼仪讲究得多,不容易喝醉,但现代年轻人聚会喝酒有一种现象,就是人人都想着把对方灌醉,这样才显得自己热情、够哥们儿,本来可以完美收场的聚会,最后往往弄得狼狈不堪。其实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喝点小酒,大多是为了放松心情,彼此之间谈谈各自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本来是很高兴的事情,大可不必硬劝人喝酒,酒逢知己可以多喝一点,当然浅抿一口也是情意,不要非让对方喝醉,彼此尽兴就好,这样才能发挥酒联络感情、加深感情的媒介作用。
再者喝酒要注意量,还应该注意质的问题。要选择好酒,勿让劣质产品危害身体健康,如果你的经济状况难以承受茅台、五粮液的价位,像古贝春、古贝元这样的质优价廉的接地气的酒是不错的选择;酒之趣,在于雅,要选择适合聚会喝酒的环境,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氛围,把聚会搞得有声有色;喝酒的一些细节也要注意,如不要空腹饮酒,不要喝浓茶,不要几种酒混杂着喝等等,这样才能减少酒对身体的危害。
春节本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这样的佳节少不了美酒,没有酒就没了年味,酒还是要喝的,但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过一个开心的新年,我们一定要理性饮酒、文明劝酒,让健康与美酒成为好朋友,让快乐与美酒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