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品味“四大名著”(下)

2016-02-02

以酒为媒,品味《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方显荡气回肠,柔肠百转。

酒之水浒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水浒即为水边,也就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外国人翻译《水浒传》更为直截了当,直译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实际仔细品味,外国人翻译得太过直白暧昧些,却显得对这故事的认知狭隘了许多。

初识《水浒传》还是来自电视,90年代初期,山东电视台早于央视拍过一部《水浒传》的连续剧。在农村,那还是个黑白电视占领的年代,我还是个略识文墨的小学生,这电视剧的序幕是:一叠旧书缓缓打开,黑色狂草字体“水浒”猛然跃入荧屏,唢呐演奏乐曲应声响起,繁体字“原著施耐庵”旋即跟上……

至今回想,那场景还能非常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鼻翼间回荡的是农村做饭时柴草呛人的气味,还有的便是冬日那干净的寒阳和那念念难舍的童年时光。或许也有先入为主的缘由,现在想想无论是祝延平饰演的武松还是鲍国安饰演的宋江表演得都很到位,动作心理的拿捏蛮贴合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的。那是个一点都不浮躁的年代,人们在踏实地信奉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处事该有的原则,人们不只是为金钱利益而活着,而是真心想做些事儿出来。那时的条件很差,报酬很少,但却有一帮人为拍出名著的经典乐意奉献,肯为付出。现在的电视剧不会有一部会跟《红楼梦》一样为体味剧中人物而开办好几期学习班,历时3年学习原著中的古代礼仪和琴棋书画,也不会为拍一部《西游记》而重走玄奘取经路线风餐露宿拍摄五六年的时间,更不会再有哪部电视剧会集合诸如老艺术家杨春霞、赵丽蓉为配角添色之作,更不会有哪位演员为专拍一部戏而耗去自己几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的影视人物是活的,便如六小龄童的悟空真是猴在学人,而不是现在的人刻意装猴。再如如来、弥勒佛、观音菩萨一干神仙就如真的寺庙中供奉的塑像一样仙风道骨、庄重素雅,而不是现在神仙如这肮脏的尘世般俗里俗气,矫揉造作。便也有宝玉、黛玉一干红楼人物如古画中扣出来的一样,而不是像现在去演《红楼梦》却压根没看过原著一次。

我经历过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沉静与踏实。那是个老师只需在孩子们腿上画条墨线孩子们就会一个暑假不敢去河里下水,一瓶古贝大曲也能喝得意兴阑珊的美好时代。也许那时的水浒传便是在父亲酒杯中飘溢出的那缕缕酒香中填塞的一个关于酒的英雄豪气,一个个酒气氤氲的英雄故事。我的周边人大都是地道的农民,不知水浒何读何意,不知“四大名著”何人所做,却仿佛也似那水浒英雄般豪饮得快意恩仇。家乡人酒量大者比比皆是,哪家有修房盖屋、和泥打坯的体力活,不谈报酬,不提价钱,只要打声招呼,人们都乐意前来,休息期间分几根烟,中午晚上管顿饭即可,菜肴不必刻意准备,寻常农家菜就行,只需将价廉味美的古贝春酒灌入烧水的大铝壶中,炉上稍微一热,几个老碗一摆,男人们仿佛嘴边只是吱吱轻嘬几下,一碗古贝春老酒便已下肚。酒下肚不可装醉卖怂,打坯时几组人较劲,寒冬腊月甩圆光膀子把那沉重的木夯耍得如同孩子们手里的小玩意儿般轻巧。庄稼人不以武力取人,却以“能干”衡量是否是“好庄稼汉”的标准,二大爷能将六七十斤的土坯串麻花般扔到山墙顶上,三叔粗壮的手指扣起浇地用的水泵行动如飞,四爷架起骡子车去德州拉货,一天一夜能打来回……

山东版的电视剧《水浒传》,我只记住了一个人,那就是武松,那版的电视剧也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位有名的山东好汉,祝延平扮演的武松形象在我心中无比清晰,也最坚固。纵是光阴荏苒,岁月变迁,世道在变,人也在变,但我认为无论古往还是今来,好汉称雄无需非打虎,忠孝仁义兼具,光明磊落有之,身无江湖,也可谓英雄。

酒满三国

《三国演义》中,酒能把三国都漫淹得严严实实,一杯酒,桃园三结义,一杯酒,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杯酒,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壶酒,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外祖父不识字,但却熟知三国故事,小时候给我们拉得最多的是三国故事和人物,家里曾有台红灯牌的“戏匣子”(收音机),每天中午都会播放三国评书。

那时候外祖父家里贴着四幅纸画,外祖父会挨张解说,第一张叫“桃园结义”,第二张叫“三英战吕布”,第三张叫“千里走单骑”,第四张叫“白帝托孤”。听得出外祖父最喜欢关老爷,每次讲到关老爷,祖父的面孔都涨得红红的。我会盯着那幅开满粉色桃花的“桃园结义”画出神地听,那画画得很好,结义中主色调是粉红,刘备素白,张飞墨黑,这关老爷一袭绿袍,映衬得特别突出。三碗酒,一颗心,这一拜,义薄云天。再就是那“千里走单骑”,赤兔马红如火焰,矫首昂视,此马不是凡驹,是马中圣者。关羽青龙偃月刀,赤面凤眼美髯,不为曹操高官厚禄所引诱,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为义寻兄,此等忠义,堪为圣人,后世顶礼膜拜,称之为“武圣”。家里曾供有一中堂,关羽端坐,一手抚髯,一手执《春秋》书卷,凝神细读,旁若无人,关兴在侧侍读,端一火烛同看,背后青龙偃月刀寒气森森。外祖父那辈人信奉“忠义”,那这终日悬挂于堂屋正中的关公画卷向人们传达了忠义的强烈思想,为国尽忠,为人讲义,大致如此。

“四大名著”节选到课本中最多的应就是《三国演义》了,就在东汉末年那复杂繁乱的军阀混战中留下了无数经典的传奇故事和人物,小学课本中学过《草船借箭》、中学时候学过《群英会蒋干中计》《赤壁之战》等经典篇目,都是与周瑜有关的。苏轼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这样描写了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十几岁时,周瑜官拜水军大都督,三十几岁时协同刘备促成“孙刘联盟”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从而一举奠定“天下三分”的格局。而十七岁那年,我正在上高二,学了这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知道了历史上这有名的三国周郎。周郎之能,不是演义,而是史实,陈寿所著正史《三国志》中对周瑜之才大加赞赏。那时的女孩子总在勾勒周瑜帅气伟岸的形象,男孩子则想象小乔倾国倾城的容貌,该是怎样标致的美人儿嫁给这乱世豪杰风流倜傥的周郎呢?我们在憧憬一种对旷世英才的顶礼膜拜中,总觉得十七岁悲秋惜春的我们实难与那同龄的周郎相提并论。

后来也陆续看完了《三国演义》小说读本,脑海中常常闪现这首苏轼的名篇,赤壁大战时周瑜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周瑜才高八斗,当时就连跟孙权父亲一起打天下的黄盖、韩当等老将都对其唯命是从,可见周瑜军事之能。周瑜人脉甚广,周瑜的人际关系在吴国那简直是无人可比,其一周瑜与孙权的哥哥小霸王孙策是结义兄弟,孙策临终托付周瑜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其二,周瑜的老婆叫小乔,孙策的老婆是大乔。周瑜孤傲和忠诚,《资治通鉴》中详细描述了赤壁之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吴国上下一片混乱,周瑜回朝后面见孙权,分析透彻,言之凿凿,振奋人心,坚定了孙权孤注一掷对抗曹操的决心,更把一个孤傲冷艳的周郎描写得淋漓尽致,古往今来,多少女儿大爱周郎。

   

公司诗酒大道两侧,耸立着40尊酒星雕像,其中就有许多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其实天下美酒本同源,古今美酒本同种,这酒激荡的是男儿心中的豪迈与奔放,洋溢的是女儿的脉脉柔情和千千心结。品味这旷古烁今的“四大名著”,便如同举一杯荡气回肠的古贝春酒,细细品之,千种滋味,百种风情,实难一言尽之,唯留丝丝清香,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