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酒趣

2016-02-02

自《宝生说酒》的陋文成书后,鄙人便成了咱这个鲁西北小县的喝酒“名人”了。有说是“酒星”的,也有说是“酒鬼”的,有褒有贬。不管别人怎么说,已过古稀之年的我每天午、晚两顿酒,至今没停杯,这已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成了“不亦快哉”的雅事。长此下来我对酒有了越来越浓的感知……

饮食饮食,饮在食的前头。也就是说,吃饭前先饮点酒。在日常的生活中,酒是不可或缺的饮品之一,过度的喝酒对身体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但适度喝酒对身体确实有很多好处,当然喝酒是有酒文化的。首先说,做为一个常饮酒的人是离不开酒胆、酒量和酒风三个方面问题的。

酒量应该主要是靠自身的先天条件,虽然经常练习也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打个比方:梅兰芳之所以成为京剧大师,是因为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嗓子练出血来也白搭;酒胆应该基本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敢喝与不敢喝全是自己心里出;酒风可是一半靠自身遗传一半是后天修炼了。喝酒时是真心实意的喝还是偷奸耍滑,喝多了是哭还是笑,是睡还是闹,是串门子给人添烦,还是乱打电话骚扰别人等等,这都有遗传的原因,也有自己修炼的成分。如果你知道自己喝多了酒容易出洋相,就不应该贪杯或者尽早地退场,这都是自己的修炼。有人说:酒胆好过酒量,勇也;酒量胜过酒胆,慎也;酒风好酒量差,笃友也;酒量好而酒风不正,损友也;酒胆、酒量、酒风三者俱佳者,乃神人也;三者俱不佳者,属人渣也。现实生活中神人和人渣都属百年不遇的“奇葩”,除非常在酒场上走动的人,不然还真不容易碰上这样的人。

喝酒当然是聚饮为佳,你想,那月下独酌之人还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呢。独饮不是不行,但是,面对比空酒瓶还空虚的独饮心境,还谈得上什么独饮之乐呢?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喝什么酒,跟什么人喝的问题了。

酒,形态万千,品类纷呈,喝什么样的酒,一要看自己的喜好,二是要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三是要权衡自己的经济实力,不能一概而论。我以为这三句话就说明了人与酒的关系:“好喝酒、酒好喝、喝好酒。”喝什么香型的酒并不重要,重要是要喝“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这样的好酒,才能让人喝出酒中真趣。

有了古贝春这样的好酒,还有个与谁喝的问题,我喝酒这些年比较好打发,喝酒不挑人,同谁喝都行。有个朋友就比较挑剔,他常说:“找个好酒友比找个老婆还难呢!”还真是,有的人,老婆都换了好几任了,酒友还是那几个。

确实,这酒友的品类绝不比酒的品类少。比如,有的人喜欢自顾自地喝,其他人尽管随意;有的人爱好推杯换盏、你来我往的粘缠劲;有的人喜欢谈酒论古的雅兴;有的人则喜欢吵吵闹闹划拳行令……

总之,酒友合适,可使酒场有相得益彰的升华;酒友相左,可能就喝得心情郁闷甚至发展到“酒不够拳脚揍”的场景。所以,在人生碰到不趁意的时候,完全可以找几个称心酒友醉上一场,以解心头不快。

谈论酒,如果只谈喝不谈醉,或只谈喝酒,不谈戒酒似乎也不算全面。

我觉得这醉酒没有多少可谈的,微醺薄醉尚有些可取之处,而大醉只有伤身、误事之功能。可也有人说,经常醉酒的人虽然不大靠谱,但那从来没醉过酒的人也未免太乏味了。

我有个战友,当着我们这些酒友的面公开、严肃、认真宣布戒酒就不下十次了。这位战友还几次给我讲过他戒酒又开戒的故事,他是个爱说笑话的人,说起话来很有趣。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位生病的战友、病中的战友看到他,用嘶哑的声音艰难地对他说:“老伙计……别……喝……了……”朋友吓得回到家就把酒戒了。而且信誓旦旦,什么“不戒酒枉为人”、“不戒酒伤家人”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没酒喝,每天都觉得无事可做、没着没落的,饭量也越来越小,浑身不得劲,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有什么毛病。后来有位老中医,在寻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之后说:“你这酒戒得太急了,生活习惯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朋友吓得回家就开戒了,身体也就恢复了。

战友的故事,只说明了戒酒之趣事,而戒酒之难,外国一个故事《小王子》足以说明。故事说,小王子碰到一个酒鬼,问他为什么要喝酒,酒鬼说,因为羞愧。为什么羞愧?酒鬼说因为喝酒。可见,一个人醉酒,一定是自己把自己灌醉的。其实,喝酒的人只是喜欢这么一种生活,喜欢酒精融入血液燃烧一般的奔流激荡。

酒如世间万物,都有A、B面,我们追求它好的一面,便应容纳它不足的一面。人和酒的关系,应该是君子之交,人不必去征服酒,也不要被酒所征服,只要人与酒相逢,点头一笑,抿一口,并无什么恩与仇。

其实,喝酒的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那种感觉。喝酒是一种感情的释放和发泄,偶尔喝醉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和安慰。有人说不会喝酒的人就是不解风情的人。其实,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端起酒杯,将心事一点点融入到酒中的过程。人喝下的也不仅仅是酒,而是一点开心,一点伤感,是一点回忆,一点心痛,是一点哀愁,一点郁闷,还有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