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医与酒的不解之缘

2016-03-03

医的繁体字是“醫”,“醫”字的下面是“酒”。在古代“酉”与“酒”通用,从古人造字就可以看出,医不离酒,医与酒有不解之缘。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从谷物和剩余熟饭的自行发酵中认识了“酒”。现有的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很可能最晚在夏代就已具有了人工酿酒的技术。而到了商代,用谷物酿酒已经普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做《汤液醪醴论》,其中所说的“醪醴”指的就是酒。古代的酒是由黍或稻酿制而成,都是未经蒸馏的酒,其所含酒精度很低。《黄帝内经》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又说:“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可见古人把酒作为常备的“药品”,以备急需。

如何用酒来治病?《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方”,治疗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状如尸厥的症候。至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一首治疗胸痹(胸部憋闷疼痛的症候)的名方,叫做“瓜蒌薤白白酒汤”,用瓜蒌实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三味同煮,取二升,分两次服,可以治疗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等症候。现代研究证明这个方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比较好的疗效,并对与冠心病相关的高血脂症的改善也有明显效果。看来,少量或适量饮酒对某些冠心病人还是有好处的。

将中药泡在酒里,制成药酒是中药用法的又一大特色。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酒是一种最好的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比如“灵芝”这味中药,一向被推崇为仙药,现代研究证明其有效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是灵芝的一些有效成分很难用水煮提取出来,而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却很高。

酒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大成就,而发现并利用酒来治病强身,则是医学的重大贡献,酒可称为人类制造的第一种人工药物,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多种药酒方,其它像《普济方》《奇效良方》《医学全录》等也收集了大量的药酒配方。东汉名医华佗在其《中藏经》中载有“延寿酒方”,用以延年益寿。医学家对酒的评价,如《养生要集》说,酒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宜和百脉,消邪却冷”。

中医认为,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消冷积、医胃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的功效。因此,人们适量饮酒,可起到强心提神、助气健胃、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作用。

不仅中医用酒治病,西医照样也离不开酒。最常见的打针与输液是用酒精消毒,抽血化验乃至各种手术也是用酒精消毒。感冒发烧可用酒精擦拭皮肤降温,在欧洲甚至人们经常让感冒的孩子服用热葡萄酒。国外科学家还通过实验证明,对于控制精神紧张,酒具有和安定剂相同的缓和作用;每日适量饮酒,对防癌有一定作用。

        作为一名医生,我不仅用酒治病,更用酒强身。尤其古贝春酒,天天与我作伴,更有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