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煮酒话“西游”

2016-09-03

我终于决定读一读吴承恩先生的原著小说《西游记》了,就因为网络写手吴闲云的评论性文章《煮酒探西游》。

至今四大名著中没有读《西游记》的原因很简单,自小就看央视86版《西游记》,剧中情感纠葛太深入人心,曾经打开原著看过几页,却难以接受自己观念中“虽迂腐却也善良的唐僧”变成了原著中的“唐僧对孙悟空陌路行人般的冷酷无情”,于是就因“珍存曾经美好”的单纯想法,完整亲读原著《西游记》的行为便作罢了,直到如今。

最近阴差阳错地先于原著小说而在网络上细读了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以前只是零星读过鲁迅、胡适等人对《西游记》的解读,也看到过现代人对于小说细节的深刻剖析,我总在对照心目中电视剧版的《西游记》,抵制着任何关于对它哪怕是一字半句的亵渎,更怕儿时留存内心的美好被冷冰冰的现实所击碎。但我总被吴闲云的书吸引着,就像明明预感到会有一个极坏的结果,却总存在强烈的好奇去揭开它,继而强烈证明一切坏的结果都是错误的。于是,我拿起了《西游记》原著。

一、酒醉酒醒

结婚时,大约有一个醉酒的体会,那是一个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感觉仿佛与我擦肩而过的人群都不会取笑我略显踉跄的脚步,也没有人在意众目睽睽下我抓住娘家送嫁大嫂的手恣意地泪流满面。那晕晕的状态是那般的安静,隔绝了酒席上觥筹交错的嘈杂声响,隔绝了众人不绝于耳的恭喜声,听到的只是耳根根根血流细若游丝般的声响,感怀的只有曾经单纯对婚姻美好的无限向往,到如今却满是女儿家出嫁便似被娘家抛弃般的伤心落寞。倘若人真有灵魂,这醉酒后的灵魂是自由自在、真实自我的。

这是我们古贝春酒的妙处,它在于心醉于酒后,可以还原性情于原始本真,还灵魂于自由无羁,继而便是诗酒文章,便是酒酣胸胆,便是快意人生。于是一朝酒醉,情愿终生不醒,醉酒后那毫不需掩饰自我的本真便是最为难得的无所羁绊般的轻快,此时率性的悲喜畅快才是自我最为真实的内心感受。

儿时央视版的《西游记》便是一杯令我沉醉数年的酒,它让我坚信这“西游”是一种励志的精神,师徒四人志虑忠纯,心无间隙,更无旁骛,只为心怀天下、普济众生。就如电视剧中《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解读的那般: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雨雷电任叱咤,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路豪歌向天涯。

长大后知道了作者吴承恩,还有他生活的那个黑暗时代,以及作者因此书而被当朝抄家的故事。心中便一直隐隐感觉:央视版的《西游记》可能过分美化了那场“西游取经”。就像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先生一直在极力排斥形形色色的孙悟空扮相,力求维护孙悟空高大伟岸的完美形象。但长大后越来越世故的心灵逐渐发现:六小龄童与周星驰相比,只是演了“妖仙”孙悟空作为仙的完美却像是刻意回避了其作为妖的邪恶缺憾。

我愿意相信这极力隐藏黑暗邪恶而极力彰显外在美好的事物,就像我宁愿相信醉酒后虚无美好的意兴阑珊,也不愿接受酒醒后焦躁生活中真实的刹那欢愉。就如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写的那样:物理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而我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纳历史,我就可以义无反顾地拥抱这荒凉的城市。

二、梦始梦终

读完了西游原著,始终难以平复内心的失落,曾经我对于这个世界“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人心向善”的坚持,竟是碎了一地。

打小母亲就担心我这个“实心”的丫头会吃亏,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就像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一个是整个世界满目的“简单纯厚”,一个是整个世界极目的“真诚无欺”。

上初中时,每次放假,我都会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绕远十几里接送一个同学,但毕业后这位同学竟然没有跟我有过一次联系。但我没有责怪她的“忘恩负义”,只是认为她丢失了我的联系方式。就像初中三年来我自始至终相信她的话,相信她家真的没有供她上学骑行的自行车。

后来,看过了现实中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便是一步步地被现实击碎了一个个曾经单纯的想法,每一次都会失落难过,每一次都需重新审视自我,于是变得愈加世故,怀疑当下,怀疑过往。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播出时,我13岁,源于对央视《西游记》的敬重和喜爱,我从内心那般抵制而没看完。如今看完周星驰新拍的《西游降魔》后,忽然想起曾经的《大话西游》,我竟然能接受也喜欢看了。对于矗立你我内心堪为神圣的“西游取经”,周星驰却在用荒诞的情节显示对此的嘲笑:“西游取经”是个看似严肃庄重,实则无聊的笑话。

读完西游原本,竟让我无比不甘的接受:西游故事彰显了人性的美好,更多是揭露世间、人性的丑恶。里面既有诸佛众仙为追逐利益而放下清心寡欲的伪善面孔相互倾轧,也有因利益驱使而组成的取经团队成员之间各怀鬼胎的勾心斗角,更有曾经狂放无羁的孙悟空逐渐磨平棱角,屈服压力,甘于世故的人性转变。

读完原本,于是,梦始于童话“西游”,如今却终于现实“西游”。

三、一念“成佛”与“成魔”

我能接受如今“西天取经自始至终都是一场阴谋”的魔性论断吗?若是接受,便是承认:这世界简直太可怕了!

用此种“魔性”的思路解读西游,可以简单概括为:佛道两大势力表面和睦,却明争暗斗,佛家想往大唐扩张势力范围,触及了道家在唐的利益,遭到佛道最高统治者且出身道家的玉皇大帝暗地里的强力阻挠,但道教内部以太上老君为首的势力也欲颠覆玉帝多年以“蟠桃”相胁迫的统治,于是玉帝为平衡道、佛两股势力,暗助佛教。佛祖如来巧妙设计,先造出孙悟空暗自教其本领,玉帝心领神会暗助悟空大闹天宫,后请如来收复悟空以彰显佛教有“安天”之能。如来借机召开“盂兰会”制定佛教东扩计划,于是观音菩萨赶往东土,挑拨泾河龙王抗旨。魏征梦里屠龙,唐太宗遭龙王惊吓驾崩,游地府后佛教助其还阳,后召开“水陆大会”超度冤魂,大兴佛教之风。后江流儿领圣旨取经,路遇已然安排好的四徒弟,助佛教剿灭已触及自身利益的妖怪,后遭太上老君暗中指使的青牛精强力阻拦,取经计划几欲破产。佛祖用16座金山作为筹码与道祖太上老君和解,道教无奈妥协。师徒几人到了西天,取得所谓真经,送回东土,太宗还了佛教相救之恩,玉帝借机打压了太上老君,师徒四人回灵山成就金身,佛教东扩计划成功。

这口口声声解除芸芸众生疾苦的诸佛神仙实则个个毫无慈悲,这号称能消除世间杀伐纷争、怨女诳夫的三藏真经不过是帝王权术中的一堆废纸,取经便是一场挂着“普济众生”的名头实则预谋好的阴谋,人人都是他们博弈棋盘上的棋子,凡人的生命在他们眼里尚不如一只蝼蚁。通天河菩萨的鲤鱼精吃了18个老百姓的孩子,寿星的鹿精打算吃1000多个百姓的孩子,玉帝的舅舅大鹏精吃了狮驼国一城的百姓,这还不算那些神仙手下动辄下界十数年的妖王所杀的人命……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以“佛心”论之,这或许不是吴承恩先生“西游”的初衷,如今我们用“魔性”心态的过度解读,也许是对世间本美好的亵渎,毕竟善恶只存于人之一念,毕竟纵览事实,还是人性本善,人心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