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学习“女排精神”

2016-09-03

今年里约奥运会上,最提振人心的要数中国女排。从小组赛的低迷,到淘汰赛的越战越勇,再到决赛时的奋勇夺冠,女排的姑娘们,创造了令人动容的奇迹。

8月19日,中国女排半决赛苦战荷兰队。在教练郎平的带领下,队员们与对方咬牙死磕,一分一分往上顶,一步一步朝前挪,时隔12年,再度挺进奥运会决赛,这场胜利赢得气壮山河。中国女排和荷兰队的实力水平在伯仲之间,能够战而胜之,多赢在了女排姑娘们勇于拼搏的“一口气”上。

8月21日,中国女排3:1力克塞尔维亚,摘得奥运桂冠。举国欢腾,全民振奋。决赛的过程,让亿万中国人看得揪心屏息,凝神关注,连连扳平的比分令观众欢呼雀跃,到决胜时一扣,朋友圈和各大媒体都沸腾了,纷纷为女排的胜利欢呼,庆祝这伟大的瞬间。女排不仅带给国人冠军的荣誉,更让每一个中国人从她们的身上感受到了碾压一切挫折和失败的信念和不屈奋斗的精神力量,这才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真正感动的地方。

“即便是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为决赛而战。”队长惠若琪的话道出了“女排精神”的力量。

三十多年来,中国女排运动成绩有高峰也有低潮。无论输赢,中国女排的勇敢拼搏精神一直都在,一直支撑着她们向着“更高、更快、更强”迈进。

在网络上看到了“铁榔头”郎平的报道。2013年,郎平第二次临危受命接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多年前,郎平做了手术,摘除全部髌骨,前后共做了7次软骨移植手术。这直接导致她一跑步就骨头撞骨头,不能做任何运动。在以前做拦网时,队友扣球,直接打断了她的两个手骨,两手根本伸不直,还有严重的腰伤。”面对如此多的伤病,郎平最终挑起了主教练的重任。每天和队友们在发球、拦网等技术动作上,几乎要练习成百上千次。

对于“女排精神”郎平给出这样的回答: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铁郎头”的拼搏也是对“女排精神”完美的诠释,奋尽全力,相信一定可以征服一路的坎坷,终将赢回人生。

这种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工作中,生活上,无论输赢,遇事只要能咬牙顶住,力战不退,总有胜利的希望。

有一表叔,结婚时,家里只给了三间土坯房,其余的一切都靠夫妻俩双手挣。婚后,两人凑钱买了辆二手三轮跑运输,拉蔬菜,风来雨去,毫不退缩。挣了两年钱,手里资金活泛点,又找了两间门市,小两口开起了饭店,虽起早贪黑,总好过风吹日晒的倒腾蔬菜。但天不遂人愿,饭店干了几个月就黄了,亏空了所有积蓄。两人又跑起了蔬菜,又挣了几年钱。而后又转行做二手空调安装,几年后,他们又开起了饭店。赔了钱,没见他消沉;发了点财也没见他止步,赔赔赚赚,不停地折腾。亲友们常劝他按部就班地跑运输,赚个辛苦钱,何必起起伏伏,找罪受。他笑着回答,有了一次次的失败,才有最后的成功,人就得凭着一股拼劲活着,才不会被生活压垮。二次开饭店刚起步时,也是门可罗雀。他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实在做人,实在做菜,实在收费,人气慢慢养出来。干了几年,现在的饭店扩大到了宴会厅的规模。

周围想成功的人不少,但敢于这样拼的人不多。大多数的平庸,多是因为自身少了这股一步步朝前挪的“拼劲”。

我们前进的道路或平坦或坎坷,只要不放弃昂扬奋发、充沛磅礴的精神,就算更大的考验横亘在面前,只要像中国女排那样,直面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就可能拼回来一个荡气回肠的胜利 。

工作中,我们也应学习发扬好“女排精神”。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定会创造古贝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