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集团

我与《古贝春报》的不解之缘

2016-10-08

初次结识《古贝春报》是在2013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和它成为了朋友。自此,我们的缘分越来越深。

2013年4月份,公司举办“倡树新典型,创造新业绩”主题演讲比赛,因为平时在班里的学习中我比较积极,所以班长让我报了名。虽是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但没想到还获得了三等奖。班长和同事们都说:你有文化,又爱写作,怎么不向《古贝春报》投稿呢?于是我就试着把演讲稿修改了一下,送到了《古贝春报》编辑部。

一个月后,李国锋编辑给我发来了短信,他告诉我,此稿已修改完毕,只是由于版面所限,得6月份才能刊登。我就天天盼,夜夜想。6月30日,发现我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古贝春报》上,这让我激动万分,仔细读罢却又很羞涩,因为我发现文章被编辑老师改得已经“面目全非”。

同年6月5日,我们去大财运餐厅进行一年一度的健康查体,由于员工众多,我坐在床边等候,无意中看到桌上有一本《春之声》,我浏览了一下,当我发现李宽云主编写的《〈古贝春报〉的诞生及其意义》时,立即被吸引住了。等查完体,我就把这本书借回了车间。一有时间就翻看,花费了半个月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使我了解了古贝春改革创新的发展史,以及古贝春人敬业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是《舵手篇》中张子文的艰苦创业精神;《黄牛篇》中的酿酒技师马绍兴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我把这感动写成了一篇读后感,交到了编辑部。

这次没有被刊登,但编辑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建议,说写读后感要多写自己的感想,不能过多叙述他们的事迹,要有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并建议以后写稿用电子版。我又像小学生一样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认识键盘上各个键的名称和用法,练习打字。后来,有我儿子的指点和帮助,还能快速地发送邮件。

此后再写稿时,我先在稿纸上打好草稿,再用电脑慢慢地打成电子版。如此写了两篇,稍加修改就发送出去了。结果,由于质量不过关还是没有被采用。我颓丧不已,认为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料,想放弃。丈夫劝我说:“你要多看书、看报,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干什么都要有耐心,写文章也不要急于求成,写完后多读几遍,找到毛病后,要多改上几遍。你也可以念给我听,我给你提提意见。”当时,虽然嘴上并不服气,但心里觉得丈夫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从此,我每写完一篇文章,都反复读反复修改,最后,再念给丈夫听,他常说:“别看我不会写文章,可我会给你的文章挑毛病。”有时候,他提的意见还真在理,我就反复琢磨、加以推敲,认真修改。

几年来,我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零散的空闲时间,品读公司出版的《对酒当歌》、《那一缕文韵酒香》、《运河酒话》、《古贝春酒业志》等书籍,每期的《古贝春报》更是必读之物。这些书刊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让我对公司研制出的新品牌酒,涌现出的先模人物,都能及时知晓。2015年,公司举行的活动,车间里出现的各种先模人物,班里的好人好事……凡是我知道的,都认真构思,写成文章,然后反复修改,觉得实在找不到毛病才上交。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大部分文章被《古贝春报》录用,年终还被评为了优秀通讯员,这更增加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决心。

《古贝春报》创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只可惜我结识的太晚了,但我一定会珍惜与它的缘分。因为是它又带我重返到学生时代,让我拿起已然扔下二十多年的笔开始写作,坚持每月按时向《古贝春报》投一篇文章;是它让我对读书、看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变了我的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质量。每一次编辑老师的评语,每一次文章的成功修改,每一次读书看报的学习借鉴,都成了我学习进步的阶梯。现在,我还学会了把电脑上的文章转到手机上,发送给我的朋友,发给我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他能给我提好多建议,文章发表后,他也能和我共享快乐。正是有了《古贝春报》的发展,才有了不断学习、成长的我。自和它结识后,品读《古贝春报》已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快乐,每月向《古贝春报》投稿也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愿我们的缘分到永远!